文/徐凡婷 图/张宝华
到家纺行业发展过程中,这些年设计师的角色地位的转变,张宝华将其比喻为“点”“线”与“面”的变化,也由此诠释了一个设计师深重的责任感。
初识张宝华

2003年,张宝华在香港理工大学攻读硕士阶段的学习圆满结束后,回到北京服装学院主持艺术设计系染织教研室的领导和教学工作,在他的个人讲座和展览会上,他的纤维艺术作品和个人独特的创作理念开始被了解,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赞同和关注。因此采访的话题自然从他的与众不同的纤维艺术谈起。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纤维艺术的领域极为宽广,张宝华的探索则独辟蹊径,采用了纤维腐蚀的手段,在艺术与技术相互结合的基础上重新诠释纤维艺术的创作语言,为国内的纤维艺术创作增添了新的内容。“融合”是他的设计作品的特征:传统精神与现代精神的融合,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多种艺术元素在创作中的融合。张宝华采用的创作素材很多都是取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设计却极具现代感。这使的他的作品风格清新雅致,委婉细腻,同时充满着自由的灵动和无拘无束的大气。纤维腐蚀的技术处理与创作概念的结合,使得作品有了更丰富、更生动、更灵活的表达语言。在问及他采用纤维腐蚀这一处理手法的初衷时,他淡淡一笑:“这只是一种手段,只是选择它作为我的创作理念的载体更接近我的表达而已。任何的手段都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
说到艺术创作,张宝华的概念平实而质朴,可以概括为六个宇“勤于行,敏于思”。
艺术创作的丰富内涵除了创作实践过程本身,更多的是来源于对其他艺术种类的关注吸收容纳以及对生活本身的观察与思考。对纤维艺术创作的钟爱并没有局限他的视野,而是使他将触觉伸展到其他艺术领域的方方面面,从其他的艺术形式中寻找灵感和启示,不断的思考来追求更灵活更广博的艺术语言和创作的自由空间。思考伴随着实践探索,在这个永无休止的循环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的理念和契机,为创作注入新的力量和精神,对于这一过程,张宝华幽默地将其描述为“螺旋式的上升”。精神探索的同时,是大量的、持之以恒的身体力行的实践。张宝华的观点很特别:“我不等待灵感,对于我来说,灵感不是等来的,是在创作实践中激发出来的。”他总是通过创作实践的过程去感觉、把握创造新的东西,同时还有不断的学习。说到这里,他给我看了一些印染作品的创作手稿,每一个细节都很精确到位,严谨的态度和勤奋的精神由此可见一斑。他很重视学习的重要性,强调无论何时都要保持观念的更新和对新事物的敏感性。
说到学习,张宝华坦言,在香港理工大学的学习虽然很充实但也很艰苦,所有的时间都几乎是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度过。但由此得到的是大量的创作作品成果和理工大学史无前例的连续两年的个人作品展。而现在他依然还是在学习,从生活中学习,从一切能够给予他灵感和启迪的方方面面中学习。
艺术无界限,手段无界限,思考无界限,自由的吸纳和融合是张宝华的创作理念,而韩国釜山国际纺织设计比赛及设计师邀请展、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展、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设计大赛名师作品展,为人民大会堂河北厅创作的地毯设计等等接踵而至的各种荣誉和奖项则是对他创作的不断肯定。同时艺术创作的探索和提升以及思维方式的提炼也为他的家纺产品的设计提供了支持。
以人为本 关怀生活
作为一个多年致力于家纺领域的产品设计师,除了家纺产品设计的创意和风格,张宝华很注重产品设计的人性化,力求将艺术设计自然贴切地融入到生活中。“家纺产品的设计比较特殊,有艺术元素和设计理念在其中固然很好,但是适应人的使用需要才能从根本上体现其价值、实现其价值,不能中看不中用。”
他的设计构思总是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感受,每一个艺术元素的采用,色彩的选择,细节的把握者日是以“人”为前提。一种条纹、一种肌理、一种面料、一种格调他都力图用的极致而适当。这也是他推崇的家纺产品设计的一个宗旨。他认为,现在家纺材料多了,技术先进了,消费者的品位高了,设计的空间广了,家纺产品的设计在追求风格和美观的同时,“人”的感受仍然是首要考虑的因素而且是更重要的因素。在追求设计美观、美化生活的同时达到性能上的舒适也就是“关怀生活”,是一个合格的设计师的责任,并且从这个角度来说,设计师的责任更加重大。在这一点上,张宝华坚持着对自己的要求,并且不遗余力地贯彻到设计工作当中去。例如在与“曲美家具”家纺产品开发设计的合作中,每一种构想、每一种材料的使用他都会反复斟酌,细心体会,不辞劳苦的奔波于工厂、市场、企业之间,两天的时间内走了8个面料生产厂,这样的辛苦为的就是创造最佳的产品设计,追求最佳的产品效果,提炼市场与艺术设计的最佳切合点。也正因如此,他的设计作品得到了良好的市场和企业的反馈,并且多次获得了行业的肯定。



设计师 别走的太远
说到家纺行业发展过程中,这些年设计师的角色地位的转变,张宝华将其比喻为“点”“线”与“面”的变化,也由此诠释了一个设计师深重的责任感。
设计师的角色最初是一个“点”,在市场发展的初期,设计师的工作角色是企业的“指南针”,设计师的设计方向就是企业的生产方向,有的企业就将市场效益维系在设计师的身上,企业与设计师的沟通和市场意识都还很模糊, 自然也有了不少的教训;经过初步的合作探索,企业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心骨.设计师的工作角色是企业的“设备零件”,在企业划定的有限空间里进行“命题设计”,设计师没有发挥的余地。在这一阶段,设计师纯粹是一个孤立的岛屿,没有融入到运作系统当中,也不存在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互动。随着市场的成熟,设计师逐渐成为了消费者、市场与企业之间联系的一条重要的“线”。首先是设计师与市场的沟通。张宝华认为随着家纺产品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消费者的需求在变,市场的要求在变,这要求设计师精确的掌握市场的变化脉搏,创作出合适的作品来满足市场需要。为此,他力求不断的有作品产出,保持创作的连续性,以保持对市场反馈的精确把握和高敏感度。同时,经常从一个使用者和消费者的角度去体会和观察,考察产品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打破思维定势,调整方向,寻求更好的、更适合地设计突破。这是“对市场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企业负责。”
张宝华也很重视设计师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他认为设计师是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桥梁,设计师为消费者服务也为企业服务,做好二者之间的沟通是设计师的责任。一方面,设计师;将市场的需求点准确地反映给企业,促使企业作出良好的决策,推出具有竞争力和良好效益的产品;另一方面,设计师对企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急企业主所急,想企业所想,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和长远的发展前景。
对于目前行业的发展状况,张宝华将其描述为一个面,一个为消费市场服务的“面”。设计师不是指的某一个人,而是一个系统,从市场调研到定位到方案提出和确认以及生产规划到宣传销售乃至用户的个别服务,这个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运行与企业通力合作,最终达到销售服务的实现。
对于家纺行业设计师的定位,张宝华概括了一句话:“设计师不可以走得太远。”不可以与市场走得太远,与消费者走得太远;也不可以与企业走得太远。
张宝华同时担任着中国家纺协会室内文化研究会委员、中国家纺设计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纺织服装商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等诸多的职务。这些社会责任对于张宝华来说是能为行业进步贡献一些力量的机会。他的话总是很朴素:“我并不想制造多么大的影响,只是把自己的经验体会和感受拿出来,能够给一小部分人有所助益,尽自己的力量就好了。”关于学术交流,他认为开放的态度可以带来“共赢”,“守是守不住的,只有开放的心态,进行积极的交流,才有更好的提升和发展。现在的竞争是开放的竞争,不断的创造是不败的根本”。
谈到目前的家纺行业的状况和市场前景,他表达出的是乐观和信心。他认为,目前的家纺行业发展虽然还不尽成熟和完善,但是通过市场的调节和家纺行业协会组织的努力已经在逐步的改观和规范化。通过行业组织和人士,以及企业的共同努力会有更快更进一步的改观。中国家纺产品的份额在世界范围内占有相当的比重并且仍以很高的速度发展,已经受到了国际家纺市场和行业的关注,国际大气候和企业的自强会促进我们前进的脚步。家纺产品设计师的素质也在不断的提高,产品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要求,而且更加适应需求,这些都是推动家纺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行业协会的成熟也为规范行业、保护企业、推动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谈话的过程中,张宝华一直带着温和而开朗的笑容,虽然是刚刚结束一天学校的工作,虽然从不断响起的电话铃声中可以想见他的繁忙,打开的电脑笔记本上显示着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可他仍然从容淡定。对于他来说,也许事业与生活就是一幅艺术作品,创作的道路很长很远,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去悉心调和、琢磨和描绘,而他就是一个坚定从容的旅者,在行走中不断地发现和达到新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