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安徽鸿润集团董事长夏吉国

  大地之子——夏吉国——省第十届人大代表、安徽鸿润集团董事长夏吉国专访

  夏吉国,一个农民的儿子,他质朴得如同这块土地,厚实得也如同这块土地;他从土地里汲取着养分,又用自己的智慧回馈着大地。他1991年投资2万元创办的陡岗羽绒厂,到如今神话般地成长为现代化企业安徽鸿润集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企业资产规模已达近8亿元,累计纳税2.5亿元、累计创汇3.2亿美元。迈入2008年,正值安徽省两会即将召开的前夕,这位无愧于“大地之子”美誉的安徽省第十届人大代表接受了中安在线记者的专访。(小标题)对有人来说,贫穷只是一种经历。而对有志气的人而言,贫穷则是一笔财富。夏吉国用自己的创业史再次阐释了这道命题。1976年夏吉正在读高中,他是学校的尖子生,尤其是数理化成绩好,数学成绩更是在全年级排名一、二。可就在这时,父亲病倒了,生活已不允许他再有梦想,他这个长子便接过了家庭的担子,接过了父亲的货郎担,走乡串村收鹅鸭毛。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在神州大地四处劲吹,夏吉国凭着他的聪明加勤劳,也把自己的羽绒收购生意越做越大,他和几个同行一起,改上门收购为坐地收购,四乡八镇的小贩每天傍晚将收购来的羽毛交到他们的收购点上,再由他们成批卖到外地厂家。1984年,他终于还清了债务,还建了五间砖瓦房。这在当时的农村,已算是非常了不起了。以后的几年,他还尝试过多种致富渠道:养过蜜蜂、土鳖虫,也养过猪;收购过蜂蜜、蜂王浆、皮张、留兰香;到江南贩过竹木。总之是抓住市场信息,什么赚钱做什么,最多的一次他一天赚了一千元。他成了当地的致富能手。

  为了带动大家共同致富,夏吉国“破茧成蝶”,在经历风雨之后,市场把他打造成了真心英雄。

  上世纪九十年代,夏吉国有了2万元存款。他如果按既有的路子走下去,他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把自家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当时的乡党委书记潘来兵动员他办企业,希望他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他犹豫了半晌,又思量了半宿。但为了有更多的人能富,他选择了“干”。仅有2万元资金当然不够,可是他有办法:借鸡下蛋。没有厂房,可以租,没有设备,也可以租。销路是不成问题的,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对羽绒业的行情他了如指掌。那时办厂不象现在,办成一个企业要经过许多手续,要盖许多章。但最终章还是盖齐了,一个名为“陡岗羽绒厂”的乡镇企业办起来了。因陋就简,租了大队队部的8间土坏房,又租了安庆畜产公司淘汰下来的两台机器:一台分毛机、一台检验机。开始了羽绒加工业务。7月投厂,当年销售收入就超过了500万元。员工月工资达100多元,这可比当时的国营企业职工工资高多了,而他们的员工都是当地的农民。初战告捷。第二年,夏吉国分析行情,觉得自己光做这种初加工业务,利润太低。为什么不直接上羽绒制品生产线呢? 1992年的冬天特别冷,羽绒服销售得特别火,上门要货的络绎不绝,现金下订单,直订到来年春天。又是一次成功的起跳,接连几年,他旺季做羽绒服,淡季做羽绒粗加工。1994年,厂子已初具规模,建了三层楼的厂房,买了自家的运货车,积累资金已达百万。他在羽绒行业的名气也越来越大,1994年,他们加工的羽绒开始给外商供货,1996年,又争取到了外贸自营权,他是安徽省第一家取得外贸自营权的企业。做外贸利润大,他的资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1994年,夏吉国将新厂区搬到了桐城城区。陡岗羽绒厂更名为“安徽鸿润集团”。至此,一座现代化的企业拔地而起。

  如果说产品是企业的生命,那么创新就是企业的灵魂。夏吉国用创新演绎了一个神话:一床羽绒被卖了13万元。

  企业做大做强了,新的鸿润集团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羽绒加工生产线13条,各类工业用高速缝纫机1200多台,电脑绗缝设备48套,羽绒被年产量300万条、绗缝被380万条。有一支加工技术型,人才科技型的员工队伍。主导产品羽绒被出口量全国第一。1998年,集团提出了“中国羽绒被大王,世界羽绒被一强”的发展战略。1999年,“鸿润”系列产品被国家外贸部评为“中国知名出口品牌”。品牌是企业的形象,产品是企业的生命。尤其在国际市场上,要想站稳脚跟,就得靠响当当的产品质量说话。近年来,全球羽绒及其制品的档次和科技含量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的产品种类、新的加工工艺不断涌现,对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要想坐稳羽绒被出口量全国第一这把交椅,就得不断创新,跟上世界潮流,走在领先位置。科技创新一直是夏吉国拎在手上抓的一件事。从1992年上羽绒服时起,他就积极引进人才:技术人才、科研人才、管理人才……他不仅注意从外引进,还积极从内培养。除了自身的人才力量,他还积极与中国蓄产品加工研究会等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不断研究和攻克羽绒加工行业的高、精、尖技术难题。尽管如此,2002年,他还是遭遇到了困境。在一年一度的秋季广交会上,他这位业界羽绒被大王,竟几乎空手而归。而就在前一年,他的外贸订单是3000万美金。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参加那一届的广交会的众多国内厂家,大打价格帐,大家都靠压价来争取客户。如何在这场恶性竞争中胜出?他拿出了自己的一件“镇厂之宝”,那是1997年他为了拿到外贸自营出口权而精心打造的一床“顶级”羽绒被。果然这床羽绒被让外商眼睛一亮,激动不已,开出了1.5万美金一床的“天价”。哇,13万人民币。这床天价羽绒被是他当年带着全厂几十号人,选用一岁大的大白鹅胸前的一小撮护心绒,用了近千只鹅,近半年时间才做成了这床被子。其透气性、保暖性、蓬松度都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那床被子是手工精心打造出来的样品,若想投入批量生产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为此,夏吉国亲自带领科研人员进行攻关,前后用了近两年时间,化去了近500万元科研经费,终于创研出了神奇的“圈圈绒”。这圈圈绒纯绒朵含量达95%以上,每克圈圈绒正好含绒朵100朵。这是一项领先国际标准的独一无二的尖端技术。用这种绒生产的高档羽绒被尽管价格是同类产品的3倍,但仍然受到国际市场的追捧。靠着这独一无二的技术,他获取了独一无二的天价,占领了独一无二的市场。2005年这种高档羽绒被投入批量生产,市场供不应求。当年集团销售额突破了10亿元人民币。羽绒被单项外贸出口额稳居全国第一,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24%。他也名符其实地被业界尊为羽绒被大王。除了这天价羽绒被,他们的创新产品还在不断涌现,真丝被、羊毛被、多孔被、竹纤维被等绿色环保产品,现在他们已拥有200多个系列产品,90%出口到欧洲、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鸿润集团成为了中国羽绒行业唯一的集“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出口知名品牌”四项国家级荣誉集于一身的企业。

  “鸿翔天宇,润育永恒”。回馈社会,反哺家园,新的财富观,夏吉国正在努力实践着。

  一个人的消费是有限的,一个家庭的消费是有限的。何况夏吉国是个忙人,他整天忙于工作,几乎没有时间休闲。他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习和思考,也没有什么高消费的爱好。财富,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他的快乐似乎是创造财富,而不是享受财富。他也时常问自己:这样操劳忙碌,究竟图什么?为什么?答案早已找到:完全是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他说他对2000多名员工有责任,员工们为企业工作,企业也要对得起员工,他有责任让员工们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保障员工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还为员工办理了工伤、养老保险,解决了广大员工的后顾之忧。他说他对家乡负有使命,他出身农家,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把企业做成“国际市场+公司+基地+农户”,就是要给千家万户的农民兄弟带来实惠。他的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级优秀龙头企业,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建立标准化养殖基地,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为广大养殖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2003年,公司出资成立了桐城市鸿润蛋鸭产业发展有限公司;2005年,公司与地方政府合作成立了桐城市大关蛋鸭养殖基地;2006年,公司兴办了桐城市鸿润兴店水禽养殖合作社,本着“民办、民享、民受益”的原则,服务广大养殖农户,促进养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受他企业带动发展起来的水禽养殖农户近3000户,户均养鸭2000只,年纯收入3万元以上。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夏吉国深感责任重大,他要想的事更多……

  不论多忙,夏吉国每年都要抽出不少于30个工作日,深入基层调研,认真听取社情民意。在扶贫帮困方面,鸿润集团从1997年搬到城区以来,每一次招聘工人,均着重考虑经济较为困难的员工。到如今,公司一共吸纳了城区下岗职工和山区贫困子女800余人。另外鸿润还一共解决了30多名残疾人员的就业,并酌情给予他们发放残疾员工特别生活补助。

  鸿润集团发展壮大了,一直想方设法为众多中小企业做些实事。在夏吉国的积极策划与参与下,桐城市民生担保公司于1999年底顺利组建,专门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民生担保公司成立以来已经累计发放贷款8000多次,总金额达5.6亿多元,为桐城市农村青年创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扶持。

  多年来,夏吉国还一直积极支持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深切关注广大社会青少年的学习及创业,积极切身参与“希望工程”和“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仅2003年宣传和发动公司员工为青年教育事业筹款总计20万多元。

  谈到未来,夏吉国信心十足,但也感觉到自己身上责任重大。他说:他将一如既往地发扬“忠诚、奉献、协作、进取”的企业精神,力争早日实现“中国床上用品大王,世界床上用品一强”的战略目标,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您也许感兴趣
家纺品牌
业界动态
创业指导
经营宝典
个人消费
家纺网   |   切换至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