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华:将窗帘卖到全国

  在汉口一家大型窗帘布艺窗帘布艺卖场的董事长办公室,见到了肖文华,他精神矍铄,目光炯炯,语调抑扬顿挫,很难想象他已年过六旬。
  
  他的老搭档周宏伟介绍,肖文华当过兵、做过工人,曾是国家处级干部。不满足于现状的他,在四十多岁时投身商海,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一干就近二十年,从来不知疲倦,“肖总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他这样总结。
  
  四十多岁“下海”开公司做进出口
  
  1987年6月,武汉市外经委在珠海成立了一家开发公司。作为一名处级干部,我被外派到该公司担任总经理。
  
  在珠海、深圳等经济特区,我深深感受到改革开放下的市场经济氛围,特区随处可见的“效益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等实实在在的口号,和内地大不一样。
  
  在珠海,虽然我已有“如鱼得水”的感觉,但由于公司是国营公司背景,和特区开放的环境相比,我在经营管理企业时,仍然常有束手束脚、施展不开的感觉。
  
  我觉得,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今后肯定会逐步扩大到武汉等内陆城市。虽然那时我已过四十岁,在常人眼里不是创业的最佳年龄。但我认为,在这样的好政策、好机遇下,如果自己创办企业,我肯定也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但我的创业念头却遭到家人的一片反对。毕竟作为一名国家干部,工作生活都比较稳定,家人觉得犯不着冒太大风险。
  
  我却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其实在向家人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我已经是深思熟虑,做出了决定。因此,我调侃地对妻子说:“最坏的结果无非是创业失败。大不了,我去踩三轮车、卖冰棍儿,还怕生存不下去?”
  
  1988年初,我毅然辞职,找朋友借了80万元,注册成立了一家科技产品开发公司。按照当时流行的做法,公司挂靠在珠海市科委名下。不过,虽是科技产品公司,但实际上,公司的业务以进出口贸易为主。
  
  发现窗帘商机一周内决定开店
  
  在做进出口贸易的过程时,我无意中发现了窗帘生意的商机。
  
  1990年6月,一次到深圳出差,我无意间看到报纸上刊登的一则消息,说广州一家150平方米的国营商场,过去经营工艺品时冷冷清清、年年亏本,但自从一年前转向专门经销窗帘后,每天顾客盈门,生意特别好,每个月的销售额都上百万元,不但弥补了多年来的亏损,而且还开始盈利。
  
  这篇报道顿时吸引了我。但我感到纳闷的是,做窗帘怎么会这么赚钱?直觉告诉自己:这肯定是个冷门。
  
  在当时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做窗帘就是将几块钱一米的的确良布买几米,夹上几个带圈的铁夹子,用根铁丝一串就行了。如果想要高级点的,就用贵一些的金丝绒面料。
  
  我当即决定去看看这家窗帘商场。第二天,我就从深圳赶到广州,一进这家商场我就呆住了。这里不仅窗帘布花色繁多,而且窗帘的制作也十分讲究,各种窗帘专用轨道、漂亮的挂钩等,都是我过去从未见过的。再看看商场里的顾客,可以说人声鼎沸,争相订购。
  
  在商场一角,几个老师傅在给顾客填写订单,我走过去和其中一位老师傅聊天,了解到这家窗帘商场不仅做零售客户,还承接工程。我心里正疑惑:做窗帘有什么“工程”呢?老师傅告诉我,“工程”主要是给宾馆、酒店大批量做窗帘。
  
  “原来是这样。”我灵光一闪,心想,何不在武汉开家类似的窗帘店?于是我问这位老师傅,“那我要在外地做这窗帘生意行不行?”
  
  老师傅说,在广州这样的窗帘店也就两三家,生意都不错,到外地开店肯定行。随后,他告诉我货源有两个地方,一是杭州、一是珠海。回到珠海后,我联系上了珠海的供货商。
  
  接下来,我立即启程回武汉做市场调查。逛遍武汉大街小巷后我发现,江城除几个大商场有卖布的柜台,可以简单加工窗帘外,没有一家专门做窗帘的店子。
  
  从看到报纸上的消息,到决定在武汉开窗帘专卖店,肖文华前后仅仅花了一个礼拜的时间。“当我在武汉考察发现没有一家窗帘店后,心想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武汉的窗帘店我开定了!”肖文华说。
  
  老朋友泼冷水肖文华却暗自高兴
  
  决定做窗帘生意后,我开始着手选店址。那时正是人们下海做生意的高峰期,门面不是很好找。最后,我在汉口兰陵路口找到一间约50平方米的店面,而每月5000元的租金,在当时算是比较贵的。
  
  1990年8月1日,我的窗帘店开张了。当天我请了很多好朋友来参加开业酒会,其中,有两个老朋友,一个是国家公务员,一个是媒体的广告经营人士,他们都比我年长十多岁。
  
  两人参观完我的卖场后,同时将我拉到一边,关切地说:“小肖啊,我们为你做的这个事情捏了一把汗啊。你这么高的房租,卖这么贵的窗帘布,我们感觉这生意不太好做呀。”
  
  

您也许感兴趣
家纺品牌
业界动态
创业指导
经营宝典
个人消费
家纺网   |   切换至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