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纺织之光"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沈玮

  11月29日,在2012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颁奖典礼上,由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自主研发的“废聚酯瓶片液相增粘/均化直纺产业用涤纶长丝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项目成果荣获“纺织之光”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近日,本报记者围绕这项重大纺织科技项目,采访了项目主要发明专利人之一、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玮。
  
  替代原生聚酯废料变成宝贝
  
  记者:“废聚酯瓶片液相增粘/均化直纺产业用涤纶长丝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荣获一等奖,作为这项科技成果的主要发明专利人之一,您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沈玮:此项技术荣获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是继2006年北京中丽制机公司自主研发的“化纤长丝纺丝机机电一体化关键装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后再次荣获的全国重点科技进步奖项。
  
  2006年以来北京中丽制机公司快速发展、推出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其中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获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随着一批批科技成果的研制成功并顺利实现产业化,进而推进我国化纤行业技术不断进步,我感到非常欣慰。
  
  记者:请您重点谈谈此次获奖项目的技术特点。
  
  沈玮:这个项目是一种利用聚酯废料(如PET瓶片、泡泡料等)熔融后,在一套特殊的化工反应装置中对熔体进行均聚增粘,同时进行直接纺丝用以生产涤纶高品质、高附加值(POY、FDY、HTY等)产品的全新工艺流程新技术、新装备。这项技术能有效解决现有纺丝技术中存在的熔体质量差、组件使用周期短、原料消耗高、产成品率低等问题,并克服了以往瓶片再生涤纶POY产品质量差、涤纶短纤产品档次低等缺点,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是一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新技术。
  
  记者:这项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新技术,对于我国化纤企业节能降耗和经济效益有哪些直接帮助?
  
  沈玮:目前国内现有技术生产高品质涤纶长丝(POY、FDY等)产品是以原生聚酯熔体或切片为原料,采用直纺或切片纺的方法生产,原料成本较高,而高附加值涤纶产业丝(HTY等)产品必须将原生切片经固相缩聚增粘后再熔融纺丝制成,生产流程较长,企业生产成本较高。
  
  利用聚酯废料生产涤纶纤维的流程,是连续利用聚酯废料,经均聚增粘再生后的熔体直接进行管道输送,纺丝而制成高质量、高附加值涤纶产品的一种生产工艺新流程。该工艺技术可将聚酯废料再生纺丝成为包括涤纶POY、涤纶全牵伸丝FDY、涤纶产业丝(HTY)及涤纶高强附伸短纤维等产品。与现有PET再生纺丝技术相比,利用聚酯废料生产涤纶纤维工艺流程新技术生产的再生PET纺丝熔体质量有较大提高,熔体粘度可根据产品需要进行任意控制,熔体粘度的均匀性大大提高。由于新技术生产的再生PET熔体杂质少、粘度均匀,生产时断头少,满卷率和成品率高,减少了消耗,纺丝可纺性大大提高。同时,组件使用周期长,是现有技术组件使用周期的5~10倍,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可帮助国内化纤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废丝循环利用节约资源成本
  
  记者:目前这项新科技成果市场产业化情况如何?自主创新研发给中丽带来了哪些变化?
  
  沈玮:该技术成果目前已经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在国内市场客户的现场应用中反映良好。特别是对大型涤纶长丝直纺项目生产中出现的“废丝”循环经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全国目前聚酯年产能约为3300万吨,按照一个50万吨/年产规模企业计算,不仅每年有近1。5万吨“废丝”能实现“再生利用”,而且可为企业减少原料采购和废丝处理等一大笔费用开支,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循环生产,节约了石油资源、降低了企业能耗和人工等生产成本。
  
  近年来中丽制机公司以研发新品为代表的一批技术相继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有力支持了一大批科研项目投入市场并相继荣获国家、省部级的表彰。中丽公司坚持自主创新与消化吸收相结合,从资源使用、回收、绿色消费、产业链综合利用等环节着手加快产品产业升级,全力、快速地提高管理力度和能力,有效地提升产品质量,巩固并拓展了市场,“科技兴企”使中丽公司加快了从革新到创新、由“数量型”向“技术效益型”转变的步伐。
您也许感兴趣
家纺品牌
业界动态
创业指导
经营宝典
个人消费
家纺网   |   切换至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