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曼玉说自己在北京住得“舒服”。现在正学发中文短信,观察“讲话像吵架”的北京人,他们是怎么吃、怎么想的;她想知道对这里的年轻人来说,到底是金钱重要还是理想重要。“我每天像块海绵那样去吸收”,有朋友来,她会带他们去后海划船。
从细微处感受北京
张曼玉爱吃。她说起最初来北京,和男朋友徒步或骑单车,穿街过巷,找好吃的蒸饺子、面条小店、涮羊肉。二十二块一顿的地道小吃,她可以吃得很满足。她在家里最常做意大利pasta和牛排,而粤菜里咕噜肉是她的最爱,一个人能吃下一盘;家常如梅菜蒸肉饼,则最能令她尽情。
说起这些来,张曼玉的神情能融化节食者的铁石心。她说她留意到了北京人自尊很强,我们则都留意到了她对餐厅里拿着菜牌一旁等着的侍应生,也留出了得当的尊重。
她坦言现在并不算“住”在北京,因为这里没有像在巴黎的十年那样,自己去市场买菜、在街上随便走的自由。她说再老一点,可能会选择英国定居:大概不会离伦敦太远。
但还得看到时候的心情:住的地方“要不就很城市,要不就很郊外,可不要像瑞士那样一半一半的,最闷。”她说她完全可以想像自己就住在农场上,每天“喂喂我的猪啊,擦擦我的牛啊。”还能惬意地重读大卫·洛奇的书,读得“咔咔大笑”。
张曼玉说自己在北京住得“舒服”。现在正学发中文短信,观察“讲话像吵架”的北京人,他们是怎么吃、怎么想的;她想知道对这里的年轻人来说,到底是金钱重要还是理想重要。“我每天像块海绵那样去吸收”,有朋友来,她会带他们去后海划船。
张曼玉的北京生活
生活:做饭,也做善事
家,她与外籍建筑师男友在北京的家,张曼玉把它排在了现在生命中的第一位。家里面所有的布置,细致到一瓶花怎么放,全是张曼玉自己的心思。当然部分也有男朋友的意见加入,但张曼玉对家里摆设的细节要求更高,她也是更常在家的一个。
搬到这里的第三个年头,她大约每个月有十天待在北京,一般就待在家里,越来越少出门。她爱每天在家洗洗碗,弄弄这个那个。她把厨房弄得很好,说是这样才有煮饭的冲动。她偶尔会做做西餐,以pasta和牛排为主。
下馆子时,张曼玉爱吃“大董”,她也是意大利、西班牙、日餐的爱好者,至于拘谨讲究的法餐,则让她感到吃得不够尽情。更多时候,张曼玉就待在家里叫外卖:从“卡萨米亚”比萨到烤鸭、到“鼎泰丰”的包子都常光顾。
刚来北京的那一阵子,张曼玉与男朋友喜欢走路或是骑着自行车,在北京城里绕胡同。她说自己是个不大爱做运动的人,更不喜欢为了做运动而做运动的健身房生活。她喜欢趁着“生活”而锻炼:散散步,边在街上走,边东看看西看看,既有意思也不会觉得闷。不久前有朋友来京,张曼玉还跟友人去后海划船,“也当作是运动了”。
只可惜碍于路人指指点点,张曼玉在北京走得不多,这种老是要“躲起来”的滋味让她感觉不那么爽快。即便如此,张曼玉也还是有了她的北京“私家地图”:“798就一定在我的清单上!可是现在也变成了游客区,有点可惜。”
每隔一段时间,张曼玉就会去798溜达一圈,一般先吃个午饭,然后去尤伦斯艺术中心等几个大的艺廊逛。南锣鼓巷,她也去过几遍,有时会淘到像烟盒之类有趣的小玩意。
不过一般她“当游客”的时候,都是朋友们来访时:“长城我都去过八次了!”长城她去过三段,对上面的风景仍不觉厌倦。但故宫她就受不了每隔两个月去一遍,一般有朋友来,她就会请个当地的朋友做陪同,自己则闪人。
张曼玉说自己在北京住得“舒服”。现在正学发中文短信,观察“讲话像吵架”的北京人,他们是怎么吃、怎么想的;她想知道对这里的年轻人来说,到底是金钱重要还是理想重要。“我每天像块海绵那样去吸收”,有朋友来,她会带他们去后海划船。
北京住着很舒服
“日子就是这样过下去”,四十五岁的张曼玉说,名气不是她所能控制的,但现在有足够的物质去支撑她想要过的生活,至于名利对她,再也不会造成压力,“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了”。
现阶段,张曼玉最想让自己过得好一些,也希望补偿从前太忙所做不到的事:比如花多一些时间与家人在一起,安置好她的妈妈,做多些善事。她认为,每个人在地球上都应该有自己的使命。“我一部分的使命已经完成,回过头,我不会有浪费了生命的遗憾。”
在以前的访问里,张曼玉提过自己欣赏奥黛丽·赫本和戴安娜王妃:因为她们用自己的名气和影响力去启发了别人。“名气和影响力是大众给我的,我要把这部分循环下去,传递到下一代,如果能这样启发别人而不去做,岂不浪费。
对待生活,也许就像她选择剧本的态度:哪部舒服选择哪部。“可能我从一开头就知道,我不是要追求荣华富贵的生活,也没有想过做明星是为了要认识一个有钱的老公。” “有些时候会碰钉子,但我很容易看到自己的错,也会吸取教训,以后就不会再重复”。
回想三十多岁时,张曼玉记得自己待人处事挺任性:只要看到他人心情不好,有时就会别过脸去“你心情不好就别跟我说话”,不懂得体谅别人,很容易就抱怨。
现在呢,她说“脑子比那时候好”,从他人的一句话里,她会去考虑背后的因素,从人家的角度去换位想问题:也许是太堵车吧,也许是天气不好吧,也许他工作上又什么问题吧。“只要你能跟上你四十五岁的智慧,不像三十多岁时那么白痴,你就不会觉得自己的人生被浪费了,也不会那么容易就恐慌。”
张曼玉说,这些年来她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慢慢的去想清楚,自己到底是谁,幸运的是答案也越来越清晰。但“我有时候还是会做出一些让自己吃惊的事。如果你很清楚自己,就不会再令自己吃惊了”——她说的是个性强烈这回事。
张曼玉说自己在北京住得“舒服”。现在正学发中文短信,观察“讲话像吵架”的北京人,他们是怎么吃、怎么想的;她想知道对这里的年轻人来说,到底是金钱重要还是理想重要。“我每天像块海绵那样去吸收”,有朋友来,她会带他们去后海划船。
幸福的北京生活
“我的自尊心是很强的,也非常敏感,如果碰到有人让我感到自尊受挫,情绪就会变得很硬,反应会很大。”在张曼玉与她男朋友的相处中,也难免因此产生摩擦。“我固执,我男朋友也蛮固执的,可是好在我们都知道‘固执’这东西很烦人,也就是我们两个都知道——原来自己那么烦啊。”
在相处时如果出现硬碰硬的情形,张曼玉说,看情况,“有些事情男人比较注重的,我会主动让步,有些东西对女人来说要紧一些的,就需要他对我让步。大家找到平衡,当然最好大家都让步,否则很难,因为我们两个人的意见都很强——他是做建筑设计的,需要很强的意志,而我则是个性天生倔强。”可她也同意,或者正因为两人如此“同类”,才会彼此吸引吧。
张曼玉说自己在北京住得“舒服”。现在正学发中文短信,观察“讲话像吵架”的北京人,他们是怎么吃、怎么想的;她想知道对这里的年轻人来说,到底是金钱重要还是理想重要。“我每天像块海绵那样去吸收”,有朋友来,她会带他们去后海划船。
张曼玉
在《阮玲玉》里的纪录片段落中,关锦鹏曾“访问”张曼玉:“Maggie啊,你想不想在半个多世纪以后还有人记得你,并且常常提起你呢?”张曼玉记得自己那时的答案是:“没关系,我不在乎。”
她说,现在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一样的:“因为我死了以后,你们记不记得我,对我并没有什么影响了。名气这种东西在人活着的时候就是很虚的东西,并不实在。而在人走了之后,跟虚幻、实在与否就更没关系了,所以无所谓。”
生活的状态越来越放松,也越来越清晰。张曼玉说,以后就会按着现在这样的生活方式和节奏过下去,不同的只是当中的细节。而现在最大的恐惧,她想了想,回答道“可能是忽然大病一场”。
“我发现自己对死亡没那么恐惧,但我不想突然发现自己有什么病,要去医治三年,还不知道能不能活下来,这样还不如坐飞机一下子死了算了。”
假如真有2012世界末日的存在呢?“如果那时我是真的跟我爱的人一起去,并不是我一个人去赴死,我就不会很害怕。那一刹那,倒也许会觉得很fascinating——啊,真的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