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美术馆位于南京北郊的老山山脉和珍珠泉之间,紧邻风光秀丽的佛手湖畔,是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CIPEA)项目中的24 栋建筑作品之一。整个项目由包括矶崎新、妹岛和世、张永和、艾未未等在内的15 个国家地区24 位著名建筑大师共同自由创作。这是一个集时尚、艺术、设计、音乐于一体的“大艺术” 概念,目前的呈现已经完全超越了纯粹的当代艺术,在这个项目中卓然出群的四方美术馆更将为艺术生活方式带来惊喜。美术馆新馆位置在通向当代国际建筑实用展的路口处,博物馆是由一系列平行的视角空间和深掩在暗色竹林间的花园墙壁组成,上方是一个悬垂的半透明结构,轻盈地漂浮在云间。建筑下部的黑色混凝土墙运用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竹元素,形成一个特殊的肌理效果,并把这一元素从室内接待区的家具和书架一直延伸到外部的景观设计。空间大局的写意化处理并没有影响细部的情节化感受,从每一个令人惊异的细节中,都能领略到诗意的感性。
如何建造无与伦比的存在
四方美术馆的名字源自《诗经》中的“四方攸同,皇王维辟”,取意融天下之心,迎天下之客。观众可以通过首层入口处右边笔直的通道渐渐走到回旋曲折的二层展示区,高悬在半空中的展示空间以顺时针方向蔓延开来,在一个绝佳的能鸟瞰整个南京城的角度上达到视觉体验的高潮。一条含蓄的文化轴线以微妙的方式将美术馆与自然景观联系起来,你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欣赏美术馆中的艺术品以及美术馆外的六朝古都。
美术馆邀请了当今国际新一代建筑大师中的代表人物斯蒂文·霍尔负责设计。这个历时5 年完成的建筑完美地体现了斯蒂文·霍尔最初的构想,我们可以在这里领略他的设计哲学和解读他独特的建筑语言,领略他对空间和光的关注与研究。对于建筑的本质,有着“建筑思想家”称号的斯蒂文·霍尔这样诠释:“建筑是为每天的生活准备的、有灵性的空间。”
2003 年,斯蒂文·霍尔在南京的北郊看到的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他被告知这里将要建造的是一个收藏和展示当代艺术的美术馆。有一幅他当天绘制的黑白水彩草图,画面里有一个奇异的扭转着的白色建筑,背景是烟灰色层叠的山景前。2011 年12 月,我们站在这个神奇的空间前面,感叹着它的令人惊艳的完美:它安静地伫立在竹林间,掩映在珍珠泉风景区的绿意中和自然之间保持微妙的和谐。那空灵别致的空间感、精确细致的线条和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微小细节,造型的洗练达到了极致,这是对存在于山水之间的空间概念的完美映射,是斯蒂文·霍尔匠心独具的智慧。斯蒂文·霍尔出生于1947 年,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终身教授。作为当今国际新一代建筑大师中的领袖级人物,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他的设计作品频频获奖,包括1998 年的Alvar Aalto 奖章、美国建筑师协会金奖、美国进步建筑奖等数十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最好的建筑师。 从麻省学生公寓到瑞士驻美大使官邸,从赫尔辛基当代美术馆到西雅图大学圣伊纳爵教堂, 霍尔一直认为建筑设计是一种在真实的现象中进行思维的活动,对场地的亲身感受和具体的经验与知觉是建筑设计的源泉,同时也是建筑最终所要获得的。
斯蒂文·霍尔非常强调建筑的存在感,四方美术馆就是他带给我们的最美轮美奂的存在。整个建筑在外部形态、内部空间以及展示观念上都具有非常强烈的当代性,但建筑的本身并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是在寻找建筑难以捉摸的本质,创造和谐完美的建筑所形成的“空间”。
20 世纪建筑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经验并不是建筑的形式或建筑风格,不是建造令人从未有过的体验,而是建筑设计的思维的一种境界。场所在建筑设计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家共同向着一个可以使精神高扬的场所前行。而建筑与音乐、绘画、雕刻、电影、文学不同,它是与所存在的特定场所中的经验交织在一起的。斯蒂文·霍尔认为建筑是最脆弱的艺术,但是建成它的喜悦和情感上的经历却是持久的。在四方美术馆,霍尔用他充满经验的想象和诗意般的叙述偏好在与自然的和谐与对峙中创造了非凡的共鸣,在山水之间达到了自然与建筑的完美融合。
美轮美奂的漂浮空间
朱彤这几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飞机上度过的。 接手四方美术馆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已经为新馆筹备走访了很多西方的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工作室,拜访了达明安·赫斯特(DamienHirst)、基弗尔(Anselm Kiefer) 等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深远影响的众多艺术家,收藏了几十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影响全球文化发展脉络的最顶尖艺术家的作品。这些艺术家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对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朱彤上任后的近两年时间里,基本完成了对他们的收藏。收藏东西方文化间相互影响的艺术家的作品,是朱彤为四方美术馆国际部分收藏定下的一个基本立场。在今年5 月位于珍珠泉的新馆开幕展的时候,这些作品都将面向观众。
在馆长朱彤的引导下,我们进入到四方美术馆的内部空间—地下一层有一个非常别致的阶梯形展示区,既可以作为展示台摆放小件的装置或雕塑作品,也可以在举办活动时作为观众行走的台阶,这种空间的巧妙转换使空间的功能变得格外灵活。台阶下的展区非常适合图片和小尺幅画作的展示。专门为运送作品而定制的电梯通往神秘的地下一层的储藏室,这是四方美术馆的藏宝处,所有的藏品都在这个恒温恒湿的地下空间里按照作品的分类和编号整齐有序地安置起来。
在悬浮空间和地面连接着一个巨大的楼梯,这个楼梯也被大家称为通往天堂的阶梯。想要有另一种感觉的人也可以沿着具有强烈雕塑感的楼梯从地面一直上升到整个建筑群的制高点,俯瞰整个围绕在湖畔的建筑群,这些不断变化的视角将参观者的内部体验与“交错”的总体设计概念呼应起来,体验到整个建筑不同凡响的格调。在四方美术馆还未完工的阶段就已经吸引了大批学习建筑设计的人前往参观朝圣。
美术馆的整体建筑空间都采用地热制冷加热系统,应用可回收和低能耗的材料体现了绿色建筑的设计创想。
斯蒂文·霍尔可能是现代建筑上最会用光的建筑师之一,一楼的几个方窗和二楼的两处借景落地窗都体现了他对光的迷恋和运用。斯蒂文·霍尔在他1991 年出版的著作《寻找锚固点》中,对光在空间中有一个神奇性的阐述:没有光,空间将被遗忘一切。在这个空间里的每一个区域,光线都成功地塑造了完美的空间氛围。
欢迎来到美术馆时代
意大利的一个位于古老教堂里面的威尼斯双年展特别机构邀请展,是朱彤带领四方美术馆在国际艺术舞台上的首次亮相。三位艺术家的展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全新一代艺术的方式。
四方当代美术馆采用馆长负责制,这就给了朱彤充分的自由,也令他肩负了沉重的使命。对于美术馆的发展,他一直怀抱着美好的理想和不能释怀的使命感。自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民营美术馆就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出现在中国大地上。近几年,全国范围更掀起了兴建美术馆的热潮。随着社会服务意识的不断提升和公共性的不断加强,各地美术馆逐步从起步时的茫然无助转变为集收藏、研究、陈列以及对外艺术交流为一体的健全发展。美术馆的收藏定位、展览定位,是判断一家民营美术馆是否入流的标准。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美术馆的定位和评判标准。如果没有足够优秀的藏品,没有主动的展览策划,缺少对全球文化的参与度,美术馆就缺失应有的学术定位,势必要回到展览馆与文化宫的时代。
朱彤要把四方美术馆做成一家真正与国际接轨、对话的具有国际学术水准的当代美术馆,他关注的是今天整个世界文化的冲突,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民族和民族之间的冲突;国界和国界之间的冲突以至宗教和宗教之间的冲突所带来的一种新的领域的未知性,在他看来,中国代表了一个传统的东方国家,经历了几十年改革开放和大量西方文化的进入影响之后,已经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特征,这样一个独特性也会引起整个世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趣与关注。
在朱彤主持下的四方美术馆的收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沿着伤痕美术、85 新潮到90 年代的玩世波普,直到年轻一代的卡通这一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脉络;二是全球当代艺术,主要包括二战以后对中国当代艺术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诸如安迪·沃霍尔、安塞姆·基弗尔、莫瑞吉奥·卡特兰、马琳·杜马斯、达明安·赫斯特、村上隆等众多世界级的当代艺术作品,以对亚洲、欧洲、美洲其他国家的艺术文化形态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与收藏,树立美术馆全新的国际化形象。把西方当代美术史做一个学术性的整理,然后确定方向后着手收藏,再推出系列展览。 我们首先要清楚知道自己从何而来,才知道未来往何处去。
完美的收藏体系大概是每一个美术馆馆长的梦想,但朱彤认为艺术收藏无论对于机构和个人而言都是非常个体和独特的判断,先梳理思路,再建立标准,邀请著名的专业美术史专家、策展人组成学术委员会,以完备的学术组织构架来指导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和发展方向。 就学术和市场而言,普遍的经验给大家带来的是你不会犯错但一定不会成功。荣耀和鲜花只会属于那些独辟蹊径的少数人,而这些人也在同时承受着独辟蹊径的艰难磨难。
朱彤还将计划针对中国一百多年的异于传统的视觉表达史,专门开辟中国现当代艺术家作品的永久性陈列馆,常年向公众开放,并开设关于当代艺术的讲座向公众普及当代艺术的知识。
四方美术馆即将在今年5 月开幕,届时展览将有世界一流的美术馆馆长、批评家、艺术家、策划人们参与,而在珍珠泉边伫立的20 多座建筑艺术品,也将与四方美术馆一起迎来世界的目光—欢迎来到美术馆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