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雅迪尔之后,又一家供应商与百安居对簿公堂,不同的是,这次成为被告的是百安居。据报道,宏耐起诉百安居欠款270万元,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日前已正式受理,该诉讼将于近日正式开庭审理。而这也是国内首家向百安居提起诉讼的供应商。
宏耐的一纸诉状不但将“倒百事件”推向另一个高潮,使百安居在中国首次陷入诉讼门,同时,也体现出国内企业维权意识的全面觉醒。
渠道和供应商,可以称之为唇齿关系,配合默契就可以做大文章。然而在现实中,不管是客大欺店还是店大欺客,零供矛盾、唇齿交锋的例子举不胜举,格力和国美就是一个典例,虽然现在它们已经低调复合,但三年的陌路抹不去互相伤害的痕迹。
而与之前的零供矛盾相比,此次百安居事件有许多不一般的地方:其一是规模之大,两个月间,百安居遭遇的声讨一浪升过一浪,直至被推向被告席;其二是百安居在中国首次遭遇起诉:都说百安居在中国不怕打官司,从来是它起诉别人,没有别人起诉它,但这个规则已经被打破;其三是影响之大,行业协会积极介入: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厨卫工程委员会、北京市场协会家居分会、全国工商联北京厨卫商会联合南北供货商先后在北京、广州、上海三地召开新闻发布会,曝光百安居“霸王合同”、“行业潜规则”,整个事态因此也愈演愈烈,一时间,百安居四面楚歌……
针对百安居事件,两个月来,诸多专家学者发表评论,见仁见智。而放眼一看,近段时间,一向顺风顺水的洋巨头在中国连续遭遇冷雨:浪莎炒掉沃尔玛、达能与娃哈哈难分难解……于此,笔者想从民族品牌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百安居事件以“雅百风波”拉开序幕,随后多家供货商“揭竿而起”,行业协会参与,在漫长的口水战之中,在这场很多人看来是没有结局的无头戏中,宏耐的起诉行动,让事件发生了转变:从沉默到爆发,从冲动到理性,中国供应商开始以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笔者认为,宏耐起诉百安居的标志性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概括:一是面对不公和 霸王条款,中国企业不再沉默,开始举起法律武器,响亮地说“不”;其二是对事件的推动,将百安居推入诉讼门中。
其实,在浪莎与沃尔玛的决裂、达能与娃哈哈的纷争、百安居和供货商的矛盾等诸多事件之中,“转变”已成为每个中国民族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冲动的惩罚,但更多的是沉默中的衰落。在现代商业社会中,面对存在的环境,沉默只能使自己更受伤,爆发,理性的爆发,这不但是对自己勇气的肯定,同时也是作为优秀企业公民的一种体现。
从另一角度来看,在许多外企面前,为什么一些中国企业选择忍耐和妥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自身实力不够,不敢向这些“巨无霸”挑战;另一方面,是不懂得或者不会运用“游戏规则”,比如以法律来保护自己。然而现在,宏耐等企业挺身而出,要求把凯撒的归还给凯撒,也许这就是一些外企不得不面对的新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