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想成名 想成腕先别急!

[中华家纺网评论员卫敏华]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也许这句话在过去是适用的,但在今天这个年代,观念都变了,大家都挤破脑袋,挖空心思的想成名,想成腕。道理明摆着,出名的猪卖价就是比你不出名的高。因此,为了使你的猪肉卖个好价钱,我们有必要坐下来探讨一下提高品牌知名度的问题。

  对于家喻户晓的大品牌来说,知名度永远不是问题,然而对于很多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那些地域性品牌,要想图谋更大的市场,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提升品牌知名度的问题。消费者没听说过你的牌子,在面对的时候就无法做出选择,习惯的方式是选那些已经熟悉的牌子,这是一种很自然的保护意识,消费者只有在知道你品牌的前提下,才会在选择时考虑你。现实是众多的企业因为不了解品牌知名度建立的基本规律,仍然走了大量的弯路,花了大把的冤枉钱,却收效甚微,消费者最终还是没有记住你的名字。

  在品牌专家眼里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可能把品牌的知名度单独割裂开来做,而应该充分考虑到品牌的其他要素:品牌美誉度,品牌忠诚度等。但首先你需要明白的是,在消费者还不知道你是谁,你能做什么的情况下,怎么会有品牌美誉度、忠诚度与品牌联想的问题?因而产生了“左右思想派系”,有人开始反对知名度支持品牌销售得观点了,按常理来判断,一般的消费者如果连产品名字都不知道,就更不会做出购买你产品的决定,因为购买意味着风险。

  品牌的知名度是品牌的重要属性,没有知名度也无所谓品牌。然而品牌知名度又不完全等同于品牌,因为知名度并不能完全支撑起品牌的价值和品牌的营销力。 随着人们整体购买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人们消费意识的日渐深入,在实效实用的基础上,人们在消费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于品牌消费的心理感受;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市场的竞争也不再简单地局限于产品、价格的竞争,市场竞争已包含了品牌所属的更多品牌属性的竞争,简单概括地说品牌已成了市场营销的重要利器,谁率先实现了从“产品”到“品牌”的转化,谁就率先把握了从营销到赢销的跨越。


  利用传播学与形象代言真能提高品牌知名度吗?


  为了将产品迅速提升和打造成品牌,许多企业汲汲于把各种媒介,包括平面、电视、广播、网络等,视为品牌塑造的先锋,甚至将其视为品牌建设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但是不乏某些企业却尝到了败北的滋味,事实的启迪是,广告和知名度的传播从来就不是成就品牌的所有要素,更不是支持品牌长期存在的核心要素。对媒介作用的过度迷信与对品牌知名度的过度依赖,值得企业警醒。 随着人们对明星的追捧,企业开始动起走明星路的脑子,大把砸钱,好不容易弄来个风靡一时的明星,又是记者见面会又是采访,一箩筐的宣传活动像撒网一样散开了,此时企业开始血拼谁家的明星够大腕,萌生了看谁厉害的想法,市场宣传费一度超支,可是效果又怎样呢?难道消费者看到明星就会想到你家产品嘛?或许他们更多关心的是明星的私生活,希望听到明星的流言蜚语。


  品牌知名度只是美誉度的一部分

  在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CEO们最大的心愿之一就是自己的产品能够成为品牌产品,仿佛只要有了品牌产品在手,至于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就呼之即来了,市场最大化于是啜手可得。经历了各种层次的市场环境后,一些CEO和职业经理人对如何建立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已经驾轻就熟,企业和产品声名远播的同时,产品的销路和销量广开,于是一些企业有些飘飘然了,甚至有些市场竞争,舍我其谁的自我陶醉了。

  通过事件营销,软文以及各种营销载体建立的企业及产品知名度,往往不是企业所一相情愿等同的品牌美誉度,于是一些CEO惊呼在产品知名度空前的同时,产品的销量波动很大,总是要靠权威的媒介广告和无休止的促销战才可以拉动销售,这个时候CEO们才意识到:品牌知名度只是品牌美誉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塑造一个品牌的过程中,首先要知道怎么把知名度做大,然后在有知名的情况下又如何把品牌的美誉度做大,这是跟产品有关联的,要把这两点结合起来做。先做知名,知名有做知名的招儿,然后做好感,好感有做好感的道,不要混淆。现在不少企业经常把这两个混在一起,结果弄得事倍功半。

 

 

您也许感兴趣
家纺品牌
业界动态
创业指导
经营宝典
个人消费
家纺网   |   切换至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