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纺织业中的一个新兴门类,近年来,我国的家用纺织品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个个“航母”式的产业集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了解,目前全国家纺行业已有15个纺织名城(名镇)、3个以家纺为主的产业基地。
12月6日下午,由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举办的产业集群大会在南通市召开,来自中国家纺名城、名镇和产业基地的“掌门人”齐聚南通,共谋发展大计。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杨东辉发表重要讲话,现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2007年家纺行业继续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行业运行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内外销市场同步发展;规模企业全年产销增速有所减缓;产业集群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经济效益提高显著。
集群效益提升明显
目前,产业集群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行业发展的平均速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产业集群是中国家纺行业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所发展起来的新形式,它既有规模经济的优势,也有聚集了大量中小企业的灵活性。截至目前,经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评定,家纺行业共有以床品、布艺、绣品、毛巾、植绒、毯类等为特色产品的15个产业集群。这些家纺产业集群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乡镇地区,每个集群产值收入大多在100亿元以上,总体增长幅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并且,产业集群优势逐渐显现出来。产业集群内产业链配套逐渐完整,使集群内小企业的优势进一步发挥,特别是集群的公开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了“小企业大群体”、“小产品大产业”的格局。区域规模经济是“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这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近两年,我国劳动力成本、原料成本、环境成本高于东南亚国家,再加上人民币升值,一些订单就转移到东南亚去了,但现在又有部分转回来了。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产业链不配套。当然“中国制造”的另一个核心竞争力就是我们劳动者的素质,比如吃苦耐劳、善于学习。
集群自觉发展迅速
近五年来,纺织服装的产业集群经历了从自发产生到自觉发展的过程。由低成本、同质化共同体发展为传统产业比较优势的共同体。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形成多数是以本地的传统经济自发形成的,企业规模小、产品粗放、同质化严重、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甚至有的地区被称为“仿冒基地”。但这些地区在被命名为产业集群特色名镇后,从政府到企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了,政府支持力度加大了,行业指导更有针对性,更有效了,产业集群整体的经济素质提高了。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了构建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平台,即一个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五大公共服务体系。协会提出共用技术进行开发、研究与推广;制订质量标准和检测办法;展开全面培训;建设信息网络平台及推广企业信息化;发展现代物流及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纷纷响应,积极构筑服务体系。
比如海宁市委市政府,许村镇党委、镇政府狠抓集群的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产品开发、产品检测、设计师培训等服务平台后,集群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海宁积极支持中国国际家纺设计大赛,连续举办了五届,受到国内外的好评。最近,中国家纺协会还在海宁建立了“家纺艺术文化创意基地”,希望借此引导海宁家纺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海宁家纺产业的快速升级。海宁家纺集群在每年8月举办的中国国际家纺展上参展面积不断扩大,树立了良好的集群形象,经济效益也有所提高。
南通的家纺企业主要集中在海门三星镇、通州川港镇、姜灶镇以及叠石桥、志浩市场。近两年,南通率先在叠石桥市场成立了版权办公室、产品开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检测中心,不仅市场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企业通过自主创新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五年前,南通最大的家纺企业不过几千万的产值,现在则变成了几个亿,还涌现出一批获得省名牌、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南通市委市政府与中国家纺协会联手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国民族家纺设计大赛,中国家纺协会还在南通建立了中国家纺艺术中心、产品开发中心以及家纺流行趋势推广基地;并在南通纺织职业学院建立了家纺设计师培训基地。通州市市委政府为了聚集家纺名镇的集群效应,整合优势资源,将川港、姜灶、先锋三个特色名镇的优势互补合一,统报纺织工业协会审核并批准命名为“中国家纺名城”。
产业集群优势凸现
经过五年的发展,家纺产业集群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其特色也逐渐清晰,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建设十分重视。
二是政企互动双赢。政府为经济发展搭台铺路,放水养鱼,企业平台大了,路子宽了、资源丰富了、发展好了,又反哺社会,形成良性循环。
三是企业与市场的互动。企业与市场一地化,有利于减少物流成本。很多产业集群地区都建有专业市场,像南通的志浩、叠石桥市场,海宁许村的轻纺城等等。这样既缩短了加工流程,节省了时间,又减少了库存压力,对于产业发展来说,可谓一举两得。
四是家纺产业集群之间的互动。一些家纺产业集群之间也互为产业链,集群之间的互动有利于上下游之间的联系、产品的创新。文登、余杭、绍兴、海宁、滨州、桐乡的大麻、屠甸等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五是集群与协会之间的互动。全国各地的家纺集群都与中国家纺协会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保持着密切联系,集群开展的各项活动都与家纺协会共同协调,并组织开展差异化的项目发挥集群特色。现在绝大部分的产业集群都集体组织参加中国国际家纺展和知名国际展会,这样不仅提升了集群的凝聚力,更进一步增强集群的竞争力。
五年来,家纺产业集群建设,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个别地区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产业集群命名后,后续工作跟不上;二是不注意发挥集群、特色名镇无形资产的作用,致使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缓慢。
集群面临“双高”挑战
产业集群面临着“双高”挑战,即高成本、高风险。
首先,产业集群面临着劳动力等成本提高的压力。尤其是毛巾企业、行业还面临着能源、环境的压力,特别是中小企业。如高阳地区作为毛巾织造基地,所面临的印花染色、节能减排等压力都很大。另外,出口退税、人民币升值等多项成本还将会有所提高。
其次,产业集群面临着高风险。国际贸易摩擦、东南亚竞争对手的崛起、国内外市场价格成本难以传导……都是企业要面对的问题。还有“后奥运时代”宾馆饭店家纺需求量减少的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改善,消费者对家纺的需求发展到从有到好阶段,很多企业可能不知道怎么去赚钱了。这个时候,产业集群要帮助、引导企业怎么去赚钱。
从自觉走向自强、自创
因此产业集群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自主创新道路,走品牌之路,要从自觉走向自强、自创。
发挥集群效应,着力开展创新活动一是要以各种要素推动发展,比如资金、劳动力和土地。二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集群下一步发展就要从传统比较优势的共同体转向创新优势的共同体。
产业集群已经从过去的低成本同质化的共同体转向了传统比较优势的共同体。同时市场发生了变化,已由从无到有过渡到从有到好的时期了。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造消费就成为竞争力的主导。因此产业集群要充分发挥一个创新平台、五个支柱的资源优势,这样就能够大大降低集群的创新成本。这种集群、企业共同研发、联合创新是集群中小企业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要学会经营集群授牌名镇是一笔难得的无形资产,它会给地区和企业带来深层次的经济效益。我们国家经营集群、经营城市最好的要算是义乌了。现在义乌已不单是地方的代名词,而且是小商品的代名词。北京开奥运会,义乌也与时俱进打出自己的奥运牌:“比赛在北京,购物在义乌。”
家纺行业从原来的复制行业到现在的大家纺行业,就是通过协会连续几年的“造势”和“造市”,让业内外人士都知道家纺了。南通的企业六年前没有一家叫家纺,现在都改名为家纺企业了。抽纱、地毯也加入到家纺行业,创造了一个家纺大平台。家纺名镇也要借家纺的“势”造名镇的“势”、集群的“势”。比如南通已经有了大产业、大市场,现在又插上“大文化”的羽翼,更有条件经营集群。有人说,为企业找订单、找客户是办实事,但作为政府和协会更要经营地区和产业,也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才会产生大的良性循环。
打造“五名”集群
有了“名镇”或“名城”的称号,还需要有名牌、名企、名家、名师来支撑,成为“五名”集群。日前,产业集群创名牌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但如何去创名牌,很多地方和企业并不十分清楚。有的想创,却不知怎么创,有的是跟风。我曾经说过要创名牌要做好三道题:即0+1、1+99、100+1。0+1就是企业由没有中国名牌到获得中国名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规范企业行为的过程;1+99是锤炼名牌的过程,“创新自我”、“征服自我”的过程;100+1是名牌壮大,整合社会资源的过程。
整合资源壮大集群
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延续过去的做法,靠大量的要素投入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了,要学会利用社会资源整合,把各种发散的资源按统一的发展目标整合在一起。社会上可利用的资源很多,集群内的、集群外的、宏观的、微观的、人力的、物力的、有形的、无形的都可以为发展壮大集群服务。
最简单、最直接的资源,就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资源。集群内的企业,少则几百个,多则上千个,企业之间千差万别,参差不齐。有自主设计、创新能力强的,也有做仿冒的,仿冒的质量差价格低,会直接影响有自主设计、创新的企业的积极性,创新的产品得不到创新的价值。如果把两种企业整合起来,不仅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可以拿到创新利润,仿冒的企业也可以拿到加工利润,而且也提高了管理和加工水平,有利于企业做强做大。这就像动力车组一样,每个车厢都带有动力,动力多了,自然比只有车头带有动力的跑得快。把分散的企业统一在一个动车组,把相关企业组织起来,把每个企业的目标统一整合起来,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也高了,发展也快了。我们建议产业集群把生产不合格、伪劣产品的企业淘汰整合。对此,一个集群的领导说每个企业就好比手心手背都是肉,怎么淘汰?结果好企业发展不起来,受拖累,生产不合格的产品企业还在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影响区域形象。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在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2008年将是中国家纺行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行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行业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一年。产业集群在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社会责任方面的工作相对来说将更为艰巨。
由于集群地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他们在环境上、在整个生产环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落实社会责任实施纺织行业CSC9000T的体系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集群地领导要积极为企业树立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典型,倡导家纺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现在的贸易摩擦中,一些国外的企业认为中国纺织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很差,常常拿这个来说事,其实我们有很多企业在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社会责任方面做得非常好,但还有很多企业只顾眼前利益,还需要我们在这些方面积极引导。
增强忧患意识几年前,家纺行业的发展就提出过“十个字”,其中就有“危机”。现阶段,“危机”还是无所不在。
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居安思危,特别是现在中国家纺产业集群看似太平无事,实则充满危机和忧患。我国现阶段把节能降耗列为重中之重,再加上人民币的进一步升值,2008年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实施,都将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大的考验。作为家纺产业集群的领导,我们要考虑如何引导家纺行业的中小企业规范发展。
总之,家纺产业集群是家纺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群要适应产业的新形势、新变化,调整发展思路,制定长远战略,争取赢得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