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源:陆幸生 江苏省新闻出版(版权)局版权管理处处长
一、源远流长,近代轻纺发源地
江苏省南通市是我国近代轻纺工业的发源之地,素有江海明珠,近代第一城的美誉。光绪年间,出自海门县的清末状元张謇,辞官归里,在故乡兴办实业,开垦沿海滩涂,种植棉花,开办女工传习所,传授现代纺织技术,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先后开办大生棉纺一厂、二厂、三厂,奠定现代纺织业的基础。与此同时,纺纱织布进入家庭。几乎“夜夜灯影照织女,户户可闻柕机声,家家绣姑飞针线,棉田若雪接云层”。棉田的开发垦殖,与轻纺、家纺业的勃兴,构成了一派“男耕女织”的田园风光。即便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历经内战、抗战和解放战争的硝烟,刚刚勃兴的现代轻纺工业萌芽遭到无情的摧残,民族工业奄奄一息,然而,潜藏于民间的家纺传统却始终未中断过。
解放后,历经战火洗礼的通州、海门——这片浸透英烈鲜血的苏中老革命根据地(如志浩市场所在的志浩村,即以革命烈士赵志浩的名字命名,海门市的秀山、瑞祥等乡镇均为烈士的英名命名)迎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现代纺织业得到了空前大发展,然而家庭纺织业却因涉嫌个体经济,惨遭“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噩运。
二、改革开放,春风催生大市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江海大地,家纺工业开始复苏。农民自发的家纺产品交易开始在通州的川港镇和海门的三星镇交界处悄然形成。回顾通海家纺大市场草创建立逐步形成发展繁荣的格局,历经了自发形成,政府规范,版权保护,繁荣发展四个阶段。从规模上讲,从地摊经济到集资建棚,政府投入,融资拓展,渐成规模,实际跨越了农耕经济的简单无序化集贸交易阶段,过渡到法制规范下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商贸交易阶段,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
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通州和海门的农民在两县交界处自发形成的地下坯布和家纺产品交易,遭遇到两地工商部门的查处。选择在这一偏处两县东南之隅作市场,目的自然在便于游击式地逃避打击。因为这里以河相隔,以一叠石小桥相通着分属通州市的志浩村和海门市的叠石桥村两个行政区域。当地管理部门越是取缔,地下交易越是红火,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态势。因此,又被称为“南通小香港”。
草创时期的市场,露天设摊,缺乏管理,无序运作,纷争不断,矛盾突出,为争市场、争原料、争花型,侵权盗版层出不穷,打架斗殴时有发生,甚至有人杀人放火铤而走险。现代知识产权中的版权理念,在这儿根本上是盲点。九十年代初,党的富民政策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当地村民自发集资搭建起简易交易大棚,交易条件得以改善。但因志浩和叠石桥分属通州和海门两个行政区域管辖,常常因为货源,品种的交叉造成恶性竞争。为了规范秩序,南通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提出了“划行归市”的两地分工协作方案。由志浩市场主要经营寝室面料,叠石桥市场主要经营寝室用品成品,专业分工雏形初步形成。通州、海门两市及分属的川港、三星两镇开始有计划、成规模地投资开发组建家纺市场。工商、税务、公安进驻市场,市场管理办公室成立。
三、版权管理,科学发展奠基础
强化版权管理的呼声,来自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求,来自于商家自身权益维护的主观需要,是招商引资保障政府诚信的必然,是创新理念,创新品种,促进产业规模发展,提升产品品质的重大举措。1996年之前,仅有一百多家布店的志浩市场,大部分经营的是单色坯布。虽有少量花布,但是花型单调重复,千篇一律,大部分是相互抄袭,低水平重复的产品。整个市场不超过一百个花样。导致的结果是,花布质量越来越差,布商无钱可赚,效益迅速下滑。同时因抄袭剽窃引发的矛盾层出不穷,市场经营秩序混乱,导致市场萎缩,难以为继。问题的症结在那里?刚刚开始经商致富,从传统农耕经济脱颖而出的农民商人不得而知,村镇管理干部对于诞生于现代工业文明的“著作权”理念也是闻所未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996年台湾东帝兴公司林明秋、林明砚兄弟的出现,使土生土长的农民布商眼睛为之一亮,他们开始关注“著作权”理念给市场带来的巨大冲击。林氏兄弟从台湾引进的一百多个花型出现在市场即引起轰动。有的花型一款一天就销出一万米,以每米布五元钱计算,每天经营额高达五万元。巨大的经济利益诱使布商们开始盗版。新花型转瞬间被质次价廉的的同样花型取代。林氏兄弟生意一落千丈。他们出示台湾行政当局注册登记的版权证明,但市场中的农民看不懂听不明,国际通行的著作权理念,被讥讽为“国民党的东西,在我们共产党这儿不管用”。林氏兄弟四处投诉,不得要领。一个偶然的机会,经南通电视台记者的指点,投诉到刚刚成立的南通市版权管理办公室。这一投诉不仅引起了国家、江苏省版权局的高度重视,而且引起了南通市委、市政府的强烈关注。国家版权局明确批复江苏局,印花布花型版权应当视同美术作品的版权加以保护。南通市政府明确指示由市版权局牵头组织公安、工商会同当地政府统一思想,严格依法办事,侵权复制品必须依法查缴,侵权者必须依法查处,志浩市场的版权保护环境必须改善。联合执法队开进市场,查缴侵权产品,遭到经营户的集体围攻。一方面是苦口婆心地宣传国家已颁布的《著作权法》,一方面是农民经营者的冷嘲热讽:“一杆秤上1比300怎么摆得平?我们共产党人怎么能保护国民党人的利益?”。经过说服教育,市场管理干部勉强同意联合执法队进入市场执法,但遭遇布商的围攻,没收的侵权产品无法运出去,只好由市公安局出面封存在市场派出所。
严峻的现实,使南通市版权局的同志猛醒,市场的治理首先在于转变观念。从宣传教育入手,印制著作权宣传品,开办著作权法培训班,通过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促进以志浩村领导为首的管理办公室同志觉醒。1997年3月在志浩村领导的主动要求下,川港镇党委批准成立了全国第一家镇村一级的版权管理基层组织——通州市志浩市场版权管理办公室。办公室有正式成员7人。受南通市版权局的委托,开展著作权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进行作品登记的初步审查,受理著作权纠纷调解,成立作品鉴定小组对侵权作品进行初步认定,确定侵权赔偿最低标准,制定岗位责任、服务承诺、“三公开制度”、“八不准纪律”保证群众监督,公平执法。志浩市场版权保护措施的加强,促进了家纺业的发展,带动了市场及周边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搞活了经济,富裕了农民。有目共睹的事实,使临近的三星镇党委政府意识到版权保护对于市场做大做强的迫切性。镇政府于2002年10月,抽调7名同志成立了“三星镇版权管理办公室”。至此通海两大家纺市场版权管理机构建立健全。保护知识产权完成了由自发到自觉的跨越。2002年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司法介入市场管理,形成村民自发维权和行政保护、司法保护相配套的格局。市场版权办两次调解不成,上报市版权局行政处罚直至诉讼到法院。今年权力方经法院判决最高获赔32万元,法官到市场公开宣判,使经营户亲眼目睹,进行活生生现场普法教育,收到很好的效果。
两大市场的作品登记和纠纷调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志浩市场印花布花型的登记从1997年的553件上升到2005年的1972件,仅2006年1至6月新作品登记已达606件,十年间共登记作品10804件。受理侵权投诉从1997年的15起,上升到2005年的122起,2006年上半年已达41起,十年来共计1039起。十年共撤销作品207件,查封侵权布275.06万米,调解纠纷1039起,赔偿著作权人损失404.3万元,,挽回经济损失8.5个亿,销毁盗版网片922张,查封侵权图片29万张,行政处罚34.5万元,司法处理53.2万元。
叠石桥市场版权管理办公室自成立以来,寝室用品的花型由2002年8款,2005年上升到1333款,2006年1至7月已达586款,四年总计2917款。调解纠纷由2003年的8件,上升到2005年的172件,仅今年上半年已达105件。协商赔偿金额由2003年的8万元上升到2005年的30万元,今年上半年已达35万元。调解成功率由2003年的85%,2006年上半年已达100%。
走进两个市场干净整洁的办公室,可以看到墙上张贴的管理制度,琳琅满目的花型图案样本,黑板上填满着侵权纠纷调节日程表。可见办公室管理的有条不紊,工作任务的紧张繁忙。实践证明这两个中国最基层的版权管理机构,已经通过自己卓有成效的努力赢得了中外客商的信任和支持。这是两个集政府行政管理、社会中介服务、仲裁调解为一体的基层版权组织,她在国家整个版权管理体制中如何定位,暂且不论。但是你不得不承认这是我国起步不长的知识产权制度、管理组织的某种创新。
版权管理机制、体制、制度的创新,对于规范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促进产品更新,繁荣当地经济,创立品牌效应,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两个办公室的成功实践,已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智力劳动的果实,必将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性潮流让人类共享。
现在,通州志浩和海门叠石桥之间的河沟和石桥已不复存在,早已为宽阔的通衢大道和连片的现代商铺所取代。在这块方圆十多平方公里生气勃勃的土地上孕育了我国规模最大乃至世界第一的家纺产品市场,被誉为我国家纺工业的航空母舰。她正驾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高擎版权保护的双刃剑,迎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起锚远航。在这片占地150多万平方米的两大市场中,容纳着3000多个商户,95%是农民。围绕两大市场生产的加工企业达2600多家,其中规模较大的企业有280多家。家庭作坊近2万家。其产品辐射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200多个大中城市,远销海外50多个国家。年销售额300多亿人民币,创汇5.2亿美元。
如果说两大市场是东西两翼齐头并进的双子航母;那么两大市场的版权管理办公室已呈双峰并峙基于一脉的著作权管理新格局,在版权保护的征途上,它们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共谋创新发展。两大市场双水分流,汇于江海,这很像海门市是长江入黄海的入海口那样奔腾不息,立足本地,越洋过海,流往全国,涌向世界。这实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浩浩荡荡,不可阻挡。故而当地农民有这样一副对联:通州产品流通向九洲,海门江潮入海涌百川。说明通州、海门家纺产业发展的态势很是形象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