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唐代诗人孟郊千古流传的名篇《游子吟》的诗句,其中所表达的情感更是历久弥新。但就是这慈母手中密密织就的“游子用品”或将成为高校打击“黑心棉”的主要防控对象。据报道,北 京市教委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对“黑心棉”的打击力度,对学生入校自带的床上用品要登记备案。 打击“黑心棉”固然值得肯定,但笔者认为这一规定不仅打错了对象,而且还有故意转移视线、推卸责任的嫌疑。有关部门是否做过调查,近年来在高校屡禁不止的“黑心棉”,其主要来源到底是哪里?是无法得到有效监管的高校后勤采购体制,还是所谓的学生自带用品?
从北京市教委的规定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逻辑,那就是本埠企业所产的床上用品是要比外埠安全放心的。因为在规定中赫然有“凡各高校选购的外埠企业供应的床上产品,都必须经过市质监部门的质量检验”的规定,而对本埠产品并无上述限制。笔者不明白的是,这样面对本埠企业的大范围质量免检是出于怎样的市场调研?未经严谨而科学的质量技术检验,冒然做出“本埠就是比外埠好”这样简单的结论,恐怕不是一个负责任的机关所应有的作为。
更严重的是,这种带有明显地域歧视的产品准入规定,给高校采购方一种很不好的暗示:为了免于手续繁琐的质量检验以及因此而可能带来的检测成本,自然会选择不需另外质检程序的本埠产品。带有行政干预色彩的干涉市场行为其涉嫌违法性倒是其次,毕竟关涉高校的住宿安全,如果确实能达到预期效果,那歧视就歧视点,干预就干预点吧。但更令人担忧的是,那些潜在的“黑心棉”生产商会不会乘机钻这个明显的制度空子,贴上本埠商标堂而皇之地进出高校?
还有就是最让笔者无法认同的对学生自带用品的另眼相待。有什么样的调查或者证据证明“黑心棉”来自学生自带?恰恰相反,据笔者观察,“黑心棉”的大行其道几乎是与所谓高校“公寓化”以及不再允许学生自带被褥一起出现的。回想那股“不允许学生自带被褥”的高校标准化管理风潮,除了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因此的创收,以及宿舍卫生评比时候那种被褥颜色整齐划一的效果(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变态的心理效果诉求)之外,还留下什么?从这一角度而言,最安全的被褥其实就是来自学生自带!
反观北京市教委的规定,对学生自带用品的另眼相看,从登记备案到官方检查,再到督促更换,不知道自带被褥的学生会作何感受?会不会产生“别人是买的,我的不是”、“别人的牌子比我要好”之类的攀比心理?无法否认,对学生最关心、最不希望出问题的还是每一位家长,而学生从家中自带的被褥凝聚了更多来自父母的关爱。
到底什么才是“黑心棉”的真正来源?打“黑心棉”打到了“慈母手中线”,不仅目的与方法南辕北辙,而且其背后所潜藏的很可能是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购买指定产品”的隐性逼迫与诱导。而真正的症结所在——高校后勤管理的利益黑洞以及对其监管的严重不力,却依旧如故,甚至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