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给高歌猛进的家纺业泼一点冷水了!
至今仍然欣欣向荣的中国家纺业,5年后,将哀鸿遍野:
行业将从高速增长变为稳定增长,后进企业将再难搭高速成长的顺风车;
市场格局基本稳定,品牌座次基本排定,中小企业将举步维艰;
行业平均利润将大幅降低,甚至进入微利时代,既无规模又无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将陷入困境;
整个市场一片红海,价格战、促销战、终端战、肉搏战此起彼伏,这将让本已处微利中的家纺企业雪上加霜;
陷入红海战的家纺企业将难以脱身,放弃红海战,无异于等死,继续展开红海战,等于找死。
以上的这一幅幅惨烈场景,似乎离我们尚且繁荣的家纺行业还为时太远。但是,任何品牌,在春天的时候要想到冬天,在繁华的时候要想到萧条。因为繁华日子太久了,危机就会到来。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居安思危”,是每一个成功的品牌都应该记住的一个词语!
更何况,中国的众多先行行业,不已经为我们家纺业做出示范了吗?从起步供不应求,到快速崛起,再到蜂拥而入,然后到刺刀见红,最后大部分企业黯然退出,家电业、服装业、饮料业、保暖内衣业都一一走过了这样的一条坎坷路。
也许,有人会说,家纺也许会有例外。
如果“他山之石”,还不足以攻玉的话,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家纺业的几个现象,也许就能发现我们的家纺业,离红海已经不远了。
第一,家纺业赢利模式,万人同走一条路
家纺行业肇始于90年代中期,起步于世纪之初,兴起于2003年左右,至今仍然风风火火。从“床单被罩”发展成一个新的家纺行业,家纺业走过了一段既艰难又光辉的历程。在这十数年发展过程中,家纺业诞生出四种主要的赢利模式:
第一种,是甚嚣尘上的专卖模式。这种模式发源于富安娜,后被罗莱等品牌借用并发扬光大,至今成为家纺业主要渠道模式之一,众多的家纺品牌,一上来,往往不假思索就开始走专卖路线,导致同质化严重。
专卖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将生产的全部或部分外包,企业只负责研发、品牌建设和渠道建设。企业面对的是新兴的中产购房一族,其赢利点在于“产品设计+品牌溢价+渠道加价”。
第二种,则是超市模式。其领导者包括红富士、小绵羊等品牌,这些企业都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经过多年的积累,在超市渠道建立起了强大的网络,迎合的是广大的普通市民,以价廉物美取胜。
超市模式的赢利点主要在于生产,而不在于品牌的溢价,依靠过硬的质量和过得去的产品设计占领市场。与专卖模式相比,除了巨大的超市成本外,它的成本相对较低,故利润也较低。但由于价格优势和超市的渠道背书,所以超市家纺的销量依然非常巨大。
第三种,是批发模式。批发模式以价格取胜,占领广大的乡镇和农村市场,采取薄利多销的方式赚取利润,基本不考虑品牌的建设,赚的纯粹就是生产的钱。
第四种,是出口。出口模式同样赚的仅是生产的钱,与批发模式有其相同的地方,只不过销往地区不同而已。
迄今为止,中国的家纺企业已经接近2万家,规模以上的就有一万家左右。如此巨大的企业数量,但其经营模式却只有以上四种。而且,在这2万家企业中,3.2%的企业依靠在中国市场进行品牌经营;33.9%的企业有比较稳定的海外定单;62.9%的企业缺乏稳定的定单,始终处于低速运转阶段(据格瑞贝斯环球财经报道)。
由此可见,接近90%以上的家纺企业,走的都是生产型道路;只有为数极少的家纺企业,开始走品牌经营道路。而就在这为数不多的走品牌道路的企业中,其基本的运作模式也主要就是专卖模式与超市模式。
不管是数万家企业同挤生产型的独木桥,还是数千家企业同走专卖路线和超市路线,家纺行业一个最危险的现状就是:赢利模式同质化。
和其他行业一样,家纺行业也出现产能过剩和市场容量矛盾突出的现象,产品结构相对雷同和单一,而且始终集中在产业链下游,利润率不高。
在整个家纺行业处在快速增长时期,赢利模式雷同的弊端还能-全球品牌网-暂时被行业高速成长所掩盖,一些企业依靠搭行业高速成长的顺风车也能够生存和发展;而一旦家纺行业进入缓慢增长时期,赢利模式雷同将显现出它的可怕后果,万人同挤独木桥的现象将再次上演,所有企业将不得不进行单一的价格战,最后弄得全行业都哀鸿一片。
成功的商业模式有诸多特征,独特性和创新性是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在同一领域内,类似和雷同的商业模式最终会把企业带入竞争的红海。而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才可以不断寻找到经营的蓝海,而独特性决定了这块蓝海你能拥有的期间长短。
家纺行业当今赢利模式整体性趋同,这是一个大问题,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和家纺业新进企业,应该把它作为一个战略问题加以解决。上海超限战策划机构,多年研究赢利模式,深知赢利模式对一个行业和企业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此呼吁,家纺企业当下当务之急,应该尽早展开赢利模式的创新。
提前5年进行转型,等到家纺业真正进入红海时,你才可以“独在丛中笑”。
第二,品牌定位千篇一律
有鉴于家纺产品同质化的无法突破,很多家纺企业于是将差异化策略的着眼点从产品转向了品牌。于是,现在的家纺企业,人人都在喊我是品牌,人人都以大品牌自诩。
为什么它们都是品牌呢?因为它们都开始找代言人、部分企业甚至开始做中央电视台广告了。
难道品牌就这么简单吗?请了代言人,打了广告,就算品牌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家纺行业的品牌竞争仍然处于粗放型、同质化、低效益阶段,都在忙着请形象代言人,都在步罗莱的后尘,好像罗莱成功了,自己跟着学也一定能成功,却没有看到整个家纺行业品牌竞胜的关键驱动要素已经发生位移。
过去请个形象代言人就算是品牌运作了,现在你要出位,首要的是品牌战略规划,品牌定位、核心、价值、表现、传播缺一不可,少一个环节,品牌力就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而比一窝蜂请代言人、打广告更为严重的则是,众多家纺品牌的品牌内涵几乎都同质化。我们从家纺品牌的广告语就能窥见一斑。
罗莱 |
富安娜 |
凯盛 |
紫罗兰 |
水星 |
维科 |
梦洁 |
梦兰 |
博洋 | |
广告语 |
浓情绽放,魅力罗莱 |
哪有一夜不同眠 |
一个梦想,一种生活 |
家在自然中,自然在家中 |
恋一张床,爱一个家 |
舒适健康,自然爱家 |
爱在家庭 |
好梦开始的地方 |
生活点睛品 |
怎么办?
产品设计不能差异化,那就从产品概念上差异化,先提出很多新的产品概念来,至于产品设计嘛,能体现产品概念就体现产品概念,实在不能,那就算了。
于是乎,我们就看到一个现象,在千篇一律的-全球品牌网-家纺产品群里,虽然产品千篇一律,但叫出来的产品概念却千差万别,诸如什么:“质感家纺”、“婚庆家纺”、“大家纺”、“羽绒家纺”等等概念,可谓是产品概念满天飞。
但实际上呢,有了产品概念,却未必有与概念相匹配的产品。我们常讲,首先要“产品概念化”,也就是说做营销,首先要给产品赋予一个概念;然后,就要“概念产品化”,即要把概念落实到具体的产品开发和设计上去,让产品真正能够体现这个概念。否则,没有落地的产品概念,那就只是一张皮而已。
但是,绝大多数的家纺产品概念,却仍然处于“一张皮”的阶段,这不能不引起家纺企业的重视。
综上所述,正因为家纺行业的赢利模式雷同、产品雷同、品牌定位雷同,甚至渠道模式也雷同,在所有企业都统一朝同一个方向走,而且采用相同的步法在走的情况下,家纺行业三五年之后的前景,怎不让人担心?
即使中国家纺行业近年来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在这一片歌舞升平的背后,你难道还没有发现隐藏着的那一股冷森森的杀机吗?
卧塌之侧,岂容杀手酣睡。家纺企业们,行动起来吧,与其5年后碰壁了才来转型,不如现在就开始转型。如此,你就有了先机。
其实,所谓危机,就是危险和机遇的混合,如果你早一点看到了危险,并采取行动,那么,危险最后就变成了机遇。
我想,家纺行业现在正是这样的时候!
沈志勇简介
上海超限战营销策划机构总经理,叶茂中营销策划机构原策划总监,上海某著名服装企业原营销总监。
营销专著《谋势》已经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谋势》姊妹篇《谋划》即将出版。
12年营销策划与市场实战经验,《销售与市场》第一营销专家团成员、营销高级研究员;《糖烟酒食品版》食品产业顶级专家团顾问;率领超限战策划机构获得“2007最受中国中小企业欢迎的十大营销策划机构”称号,业内称“机会猎手”,长于在无“市”的市场,创造“市”; 长于帮助弱势品牌快速崛起,快速突破市场。
曾为中华香烟、五粮液、上海彩翼家纺、广州电信、中华英才网、雪龙人内衣、天蚕羽绒内衣、361度运动用品、沃特运动用品、梦娜袜业、雅客集团、泡吧饼干、红桃K、广州中药一厂、WNQ健身器材、石人族珠宝等100多家企业进行过整合营销策划和品牌打造。欢迎与作者交流:电话:021-64327608;网站:www.chaox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