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行业内的企业接连报亏和倒闭,行业协会便会大声疾呼:“冬天来了。”
纺织行业有超过1/3的企业只能用“死亡”来表示对行业冬天的抗议,那些没死的企业,为了生存,开始使出浑身解数,用不同的方式寻找“过冬”的办法。
雇“商业密探”
外贸型企业为了求得生存,主动占领欧美市场,开始雇用“商业密探”。这一新兴行业也因为“冬天”来临,而日渐火爆。
纺织工业协会是最先喊出进入“冬季”的行业协会。前段时间,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的 2008年中报陆续公布:2008年上半年纺织服装行业上市公司整体呈现盈利下降和收入增长相背离的局面,盈利同比下降的公司占行业总数的 50%左右。
纺织工业协会早在4月便上书国务院要求提高行业的出口退税,然而最终只获取了两个百分点的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协会副会长高勇向记者表示:“政策救市的能力已经非常有限。”
但是,并非所有企业都无力“过冬”。
在一次调研中,纺织工业协会高级项目经理韩佳升得知,现在中国的制造业工厂已经变等待机会为主动出击,其中最关键的手段就是雇佣“商业密探”。
由于江浙一带的大型纺织工厂密集,为了寻找美国的买家,“江浙一带的工厂现在开始以月薪1万美元的价格雇佣美国当地的行业人士,替他们在美国寻找商机。”韩佳升透露。
中国工厂雇佣的美国商业人士标准很高,“这些人要和美国的各大销售商有着良好的关系”,“要经常去逛商场,要发现美国市场上的某些纺织产品存在着高价,而中国产品又占有绝对的价格优势”,“最后把中国的产品引荐给零售商”。
最初,每月1万美元的雇佣费用,在中国工厂眼中,属于比较高的薪酬,但是后来进行核算,发现这要比工厂去美国参加各种展会,或者等待贸易商主动敲门的成本要低很多。
这些商业密探过去都是和中国工厂有过合作的贸易商演变而来,但是过去的贸易商是靠中间转手加价生存的,而变身为商业密探后,他们则开始领取固定的工资。
据了解,一家中国工厂通常会雇佣一到两个商业密探,有的专攻大型连锁卖场,有的则专注某一类细分产品的渠道。“一般连续两个月没有‘业绩’的话,中国工厂就会考虑换人了,并去挖掘新的商业密探。”韩佳升表示,“商业密探最终靠业绩活着。”
国外奢侈品品牌每年的订单变化不大。
作为北京奥运会皮具供应商的奥康,花费近4000万元,邀请刘翔成为其2008年、2009年品牌代言,然而这两年又是整个制造业的危机年,花费巨大的奥康则不以为然,其奥运事物经理向记者表示:“目前的情况还好,主要得益于我们出口代加工的业务主要来自于与国外奢侈品品牌的合作,他们每年的订单变化不大。”
与之相比,与沃尔玛合作的供应商则过着一个惨烈的2008年。
多年与沃尔玛保持合作的服装商人金精良每年都会通过贸易商接到沃尔玛的风衣订单。这些利润薄的订单可以保证200人的工厂维持运作。
2008年,根据新《劳动法》的规定,金精良需要向工人支付更多的养老福利保险,这意味着劳动成本的上升。可是,“沃尔玛的订单还是那样,不给我们涨价。”金精良介绍,沃尔玛还是采取旧的方式,公开竞标,看谁的价格最低。
“我们肯定不会赔钱做生意的。”金精良斩钉截铁地关闭了工厂。
记者了解到,和奢侈品合作已经成为行业内不错的“避难”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资格叩响奢侈品的大门。
纺织工业协会曾经前往山东考察发现,过得好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的产品更新换代得更快。
山东一家出口型的企业,在全行业出现萎缩的情况下,纺织产品出口盈利却出现大幅增长。
“主要是这家企业买了新的设备,投产了新的产品,大概是一种薄如丝的纯棉面料,结果美国和欧盟的许多奢侈品品牌前来订购。”韩佳升介绍。
由于高端面料这一领域还是卖方市场,所以这家企业提高了预付款比例,自己选择结算汇种等,很有话语权。上半年的净收益是6600万元。
“他们想在展会上看看,哪些企业还有钱,能把他们买下来。”
不把自己卖掉将面临着更大的亏损,“很多中型企业都过来找买家了。”韩佳升近日在上海举办的一个纺织展上,遇到了许多行业内的老朋友,这些人都是一脸愁容,“他们想在展会上看看,哪些企业还有钱,能把他们买下来。”韩佳升介绍,“实际上,多数是外销型的企业要把自己卖给做内销的企业。”
梦舒雅女裤总经理陈勇斌向记者透露:“不久前,也有政府介绍,想让我们收购一家服装企业,但是我们没有考虑。”
梦舒雅是一家以内销为主、以连锁加盟的模式进行渠道发展的企业,“我们现在经营状况非常好,而且正在扩建,购买新的生产线。我们宁愿建立新的生产线,也不会去购买倒闭的企业。”
陈勇斌收购工厂并不是钱的问题,“和当地政府的关系,工人失业问题、与原有团队融合问题都会形成阻碍。”
只有部分在政府撮合下的企业重组才会取得进展。不久前,原纺织行业20强企业山东樱花集团便在政府的撮合下,被如意集团所整合。纺织工业协会人士向记者透露,“这家企业已经有部分生产线停产。”樱花集团办公室人士表示,“还没有接到生产线停产的信息,但是企业生存的确很艰难。”
据了解,卖身“过冬”的企业在折算资产时,通常不得不面对资产大量缩水,有的缩水甚至达到80%。
一些专家认为企业“过冬”主要有三种方式:“找棉衣”、“冬眠”、“觅食”。
“找棉衣”就是寻找更强大的资金,资金是度过冬天最温暖的“棉衣”。企业寻找“棉衣”的方式很多,从股市拿钱是其中之一,比如建业地产逆市上市就能为自己赢得宝贵的“过冬”钱。定向增发也是不错的路径,格力电器和燕京啤酒的定向增发,都获得大量资本。来自风投的私募资金也正受到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
据三星中国经济研究院的资料,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正越来越多地开始转向民间借贷的融资方式,浙、闽一带的民间融资尤其活跃。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监测的数据,今年一月份,温州发生可监测的民间借贷额10273万元,月利率高达11.77%。
“找棉衣”并不是百试百灵的灵丹妙药,有时“冬眠”是更好的方法,最典型的如房地产中介,在过去几个月中它们在房地产业“寒冬”来临时纷纷退出,等待“春天”,这条路显然更适合轻资产行业。
不少上市公司如联想、TCL、巨人都在回购自己股票,显然,在“寒冬”中投资其他业务不如投资自己企业更安稳。此时,那些“冬眠”的企业更愿意相信,最好的投资可能就是不投资。
而此时,也有一些拥有实力的企业正蠢蠢欲动,出来觅食,在“冬天”来个“大抄底”感觉也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