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良 编者按语: 余杭曾经是一个杭州丝绸被面的生产基地,在80年代之前,全国家用的绸缎被面几乎有近四分之一在余杭生产,随着市场的变化,家居生活品质的提高,被面的市场已日趋冷淡,根据市场的引导,从90年代中期开始,余杭纺织已从绸缎被面为主逐步转向以沙发布、窗帘布为主导的家用纺织品发展。并努力开拓外向型经济,把家用纺织品有机的融入杭州丝绸文化。余杭的家纺产业从此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形成了家纺布艺产品的产业集群,成为中国家纺布艺名城。日前,余杭区人民政府分管工业的副区长寿伟义接受了有关媒体的采访,畅谈了对余杭家纺产业的发展及产业创新的看法,今发表其讲话的主要精神以供参阅:
一、余杭家纺的跳跃式发展
余杭家纺产业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三个递进式发展阶段,正是余杭家纺经济跳跃式发展为产业集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余杭家纺从起步伊始就非常注重品牌文化的建设,并结合特有的块状经济和产业特色,为世界递出了成色十足的金名片。”而今,丝绸、家纺、布艺成为余杭一大支柱产业,形成织造、印染、设计、成品等一条龙的产业链。余杭还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布艺名城”,被中国丝绸协会命名为“中国丝绸织造基地”。这些都是余杭宝贵的产业文化,也大大丰富了品牌内涵。余杭许多企业正在以丝绸与家纺的结合为突破口,在窗帘、沙发、床上用品、工艺品等应用领域融入“丝绸”文化,运用数码技术,结合时尚元素,开发出高附加值产品。
如今,余杭家纺品牌建设成果丰硕,澳坦斯牌装饰面料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其商标又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澳坦斯牌装饰布、众望牌装饰布也被认定为国家免检产品,此外还有省、市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20余只。余杭区作为浙江省家纺产业商标品牌基地,已基本形成以龙头企业知名品牌为领航、周边中小企业共同参与的区域集聚效应,家纺产业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共克时艰的战略决策
众所周知,今年以来由于受出口退税、银行信贷、节能减排、新合同法、企业劳动用工成本等因素影响,纺织家纺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成本压力,亟待由劳动密集型、粗放型产业转变为创意型产业,培育自主品牌,增强企业竞争力。余杭为加快家纺行业结构调整及升级改造,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举措: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设备提升技术装备能力;对家纺龙头企业给予“一厂一策”待遇,享受优惠政策;支持企业组团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或自办展会,拓展市场;对企业获得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申请境外注册商标及以自有品牌的出口进行奖励等;组织企业经营者外出培训,提升经营理念、创新能力;通过政策引导为家纺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目前,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问题,如何为中小企业开辟融资渠道,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是余杭区有关部门关注的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担保机构作用,搭建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沟通、互信和融资的信用桥梁;另一方面,要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目前余杭区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跟进投资、创立资助、风险补助,主要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此外积极利用浙江省试点的机会,促使符合条件的企业成立小额贷款公司”。
这些战略政策的实施有力保证了企业化解风险、共度时艰。
三、余杭家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一)、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积极开展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予财政资助。同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
(二)、大力推进品牌战略。一方面鼓励企业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标、品牌,引导和支持企业积极进行国际商标、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备案;另一方面引导中小企业依托块状经济区域优势,整合个体品牌资源,积极打造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
(三)、优化产业资源配置。积极主动地为有上市意向、符合上市基础条件的企业搭建咨询、培训、服务平台,并按“一事一议”方式为他们协调解决政策衔接问题,对成功上市的企业给予奖励。支持家纺企业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向外转移,发挥在本区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人才优势,发展集设计、研发与销售为一体的总部经济。
(四)、完善工业功能区建设。加快完善交通、供电、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孵化基地和标准厂房,提升发展中小企业,根据产业导向政策,鼓励其通过产权置换、资产重组、兼并、合股等方式进行“腾笼换鸟”。
(五)、推进公共平台建设。鼓励以行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为投资主体共同组建行业
技术中心,面向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积极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大力引进一批科研实力、产业化运作能力较强的公共技术平台,建立网络信息技术供需平台,形成区内企业点题、公共平台解题的互动机制,共同提升创造力,加快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因此,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步伐,进一步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走国际化合作之路,是余杭家纺做大做强的真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