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被称为“外贸风向标”的广交会,已于日前在广州闭幕。本届广交会,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外贸出口的严峻形势。透过广交会,我们在感受经济危机愈演愈烈的同时,也欣喜地看到,一些企业在“危”中求“机”的实力。
苏州市山水丝绸有限公司是第一次参加广交会,他们对广交会有何感受呢?中国家纺网记者日前采访了山水丝绸的董事长曾炳海先生。
记者:第一次参加广交会就遇到严峻的外贸经济形势,您觉得此次广交会参加的值得吗?您是不是也觉得广交会人气不旺?
曾炳海先生(以下简称曾总):当然,这次的广交会人气的确不旺,但是只要来的客户都是专业的。据组委会的统计,本届广交会美国客商才到了几千人,英国、西班牙、德国等国家也都才在4、5千人,总计参观的人数17、8万较上届的4、50万有了很大幅度的减少。我们的产品此次在家纺馆展出,丝绸家纺产品参展的有三、四家,而真正做丝绸床品的就只有山水一家企业,竞争优势相对还是比较明显。再说,大家也都清楚,参加广交会的门槛比较高,企业是否有进出口权,产品的销售额是不是达到要求,都是衡量能否进入广交会的标准。山水是第一次参加,我们通过政府帮助,要到了两个摊位,费用虽说高点,但是,只有大一些才能够展现自己的特色,参加此次展会觉得还是值得的。因为,来广交会的都是专业观众,不像其他一些专业性的展会,来的人虽然不少,但是目标客户不明显,看的人多,下单的人少,而广交会是针对外贸,来一个算一个,比如,有6个外国客商到你的展位上,那么,这6个人就有可能是你的新客户。国外的采购商来这里参展是要花费用的,来的人都是要达到一定的目标的。从我们参展的角度来讲是不错的。没有看到有竞争性的产品和企业,也有大的家纺企业参展,而专业做真丝绸家纺的企业就只有山水家纺。这次参展对企业的真丝绸产品是一个展示,一个起点。虽然,因为金融危机的原因,到会人数不多,但是对山水打入国际市场还是有用的,对增加新客户又多了一个渠道。参加广交会是采取了主动展示自己,让客户找上门来做生意,成功率要高的多。
记者:山水是做外贸的,此次金融危机受到影响了吗?国际国内出台的一系列救市措施,您认为对企业有用处吗?
曾总:影响肯定有的,外贸单子的萎缩就是最明显的。还有,丝绸产品针对的都是中高档消费群,消费群体就是有钱人,有钱人少了就意味着消费群的缩小。虽然有“风暴”,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的。至于说政府的策略,比如拉动内需的政策,能否带动呢,可以的,但是需要假以时日才能看出效果,要等内需真正起来的时候,企业才能收益。出口退税的提高,对企业来说虽说有了优势,但客户却在减少,国外的客户也很聪明,他们也会利用政策的变化,要求企业降价的。针对国内外的形式,能否沾上4万亿救市的光,还要看政策的制定了。
记者:危机的到来使得消费结构也有了一定的变化,那么,山水有没有作出一些调整呢?
曾总:大家都在回头做内销,但是我们觉得内销的效果不是很明朗。山水依然保持外贸占大部分销售份额,内销占小部分。真丝产品是高档消费,高档产品市场一直是“买的不用,用的不买”。如果企业此时为了迎合市场的暂时变化而改变产品路线,对产品结构作出调整,那么,今后如果等市场回暖的时候,再想调整回来,恐怕就有相当大的难度了。山水做丝绸产品,是带有一定的民族感情来做的,所以,总希望能带给广大消费者更多、更好的真正的中国民族特色的丝绸产品。
危机同样是机遇,山水丝绸敢于在危机面前抓住机遇,在广交会上“崭露头角”,相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记者 王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