孚日集团:一个家纺巨头的新能源探求

  “必须在企业生命力旺盛时走出劳动密集型产业,挺进技术高端。”孚日集团董事长孙日贵话语中饱含深思之后毅然出手的果决。

    当记者与他谈起许多人的疑问——为何孚日这样一家纺织业巨头要斥巨资进军太阳能光伏产业时,孙日贵给出了上述回答。 
 

    对待孚日的转型,不解者有之,质疑者有之,但没有人怀疑他们的勇气和胆略。

    孚日的背后,是改革开放30年黄金机遇期发展起来的无数中国企业,他们正由低附加值领域向高技术产业挺进,正经历着凤凰涅槃般的转型嬗变。

  转型,时不我待

    与孙日贵深入交流后,导报记者才了解其进军光伏产业所经历的深入思索和审慎研讨。

    这家在改革开放30年里迅速崛起的纺织企业,而今是家纺业的全球“老大”,但同样遭受着劳动力成本上升、汇率调整的冲击。中国纺织业正遭遇有史以来最困难的时刻。导报记者去孚日采访前刚刚获悉,浙江一家拥有12条特宽幅生产线的大型印染企业最近倒闭,老板潜逃。

    孙日贵说,作为决策者应该深刻反思,一个行业无限度扩张迟早会出问题,纺织业多大规模是个限度,值得认真探讨。

    有远虑才能解近忧。早在数年之前,他就开始思索这一问题。孚日上市后,曾计划上一个“第四毛巾厂”,但孙日贵看到,孚日家纺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已超20%,在美国市场也占有很大份额。那么,市场继续拓展的空间还会有多大?如果继续追加投资,一旦遭遇经济形势恶化怎么办?

    尽管当时已有所防范,但并未预料到危机会来得如此之快,会如此严重。他很庆幸当时的决策。家纺业是纯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难以改变,要想发展必须转型。

    “我们必须在竞争力较强时就找到一个新的高技术领域,依托原有产业积累,进行大规模投入,这才能有发展后劲。”孙日贵的目光看得更远。如果不超前思考,市场一变化,就会措手不及。“我们现在信誉很好,银行也非常支持,这就是极佳的转型机遇啊。”

    关键是,如何转型?

    孚日的未来战略有两条主线。首先是在家纺业做强孚日品牌,不断通过品牌的提升来提高产品档次和知名度。“我们在俄罗斯、东盟都打出了品牌,下一步还要延伸到其他国家。”

    对孚日而言,纺织业大规模技改已经结束,目前只是提升产品知名度的问题。有了知名品牌,如果订单消化不了,完全可以找其他公司代工,这正是一些国际知名厂商的通行做法。

    而更重要的一条主线是产业拓展。“我们必须选择一个附加值高的朝阳行业。”孙日贵说。通过对德国、美国等多家光伏公司近3年时间的详细考察与市场调研,孚日决定投资代表着新能源发展方向的光伏项目。

    选择光伏产业的过程极为审慎。孙日贵连续8次秘密赴德国商洽,整个考察与谈判过程极为低调,但调研却格外细致。最终,他与德国埃瑞克森集团达成协议,进军光伏产业。 
 



 
 
  跨越“光伏门槛”

    一家纺织业巨头转入完全陌生的太阳能光伏领域,无疑是“惊险的跨越”,但孚日绝非贸然涉足。
    进军光伏产业,孚日选择德国埃瑞克森集团作为合作伙伴。双方有两个合资项目,其中之一是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研发及生产,该项目与埃瑞克森旗下的阿利欧公司合作,共同投资1.8亿元,设计年产能80兆瓦,计划2009年12月建成。孚日期望借助其往上游发展。

    而与埃瑞克森的又一合作项目——CIGSSe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及生产更是被寄予厚望。其采用目前光电转换效率最高的第二代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首期工程投资18.6亿元,建设规模60兆瓦。据悉,CIGSSe薄膜是由铜、铟、硒等金属元素组成的直接带隙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其对可见光的吸收系数是所有薄膜电池材料中最高的,而原材料的消耗却远低于传统晶体硅电池。中国的金属铟资源储量丰富,这也为孚日与德方谈判增添了重要筹码。据悉孚日已与德方签订了排他性协议。

    消息一出,外界对孚日进军光伏产业的质疑声四起:孚日如何控制风险?巨额投资怎样筹措?但孚日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

    孙日贵表示,孚日首先在运行机制上降低了风险,决不会抓住新产业而扔掉原有优势。其光伏项目团队单独组建,孚日家纺的品牌、产品、开发不会受到影响。

    合作模式一定程度上决定成败。孙日贵说,德方是欧洲的知名品牌,孚日与其合作模式的确定,集中在对风险的共同分担和对核心技术的分享上。两大项目虽然孚日控股,但德方均占较大比例的股权,同时孚日也战略性入股对方公司10%的股份,这就保证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将双方利益紧密“捆绑”在一起。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孚日合资方金属薄膜光伏电池的太阳能转换效率已达10%,这样的效率在光伏电池行业相当可观。“真正高风险的时候已经过去。”

    资金怎样筹措,同样是多方关注的焦点。

    在孙日贵接受导报记者采访的当天上午,他接待了德国德意志银行的谈判代表,对方在获悉孚日进军光伏产业的消息后,主动前来接洽合作。为什么?因为其是孚日德方合作伙伴的贷款银行,对孚日参与开发的CIGSSe薄膜太阳能光伏技术非常了解,进而希望参与项目融资。

    导报记者获悉,由工、农、建、交、华夏5家银行组成的银团将分别派代表组团赴德考察项目的可行性和盈利前景,5家银行初步承诺放贷12亿元。此外,孚日作为上市公司还将发行融资债券,从资本市场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因此,资金可以得到充足保障。

  谁成就了孚日

    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起家,随即向高科技转型,孚日的发展之路暗合了中国企业的发展轨迹。

    “我们是诞生于计划经济时期,受益于市场经济。”孙日贵说。1987年建厂时,就连棉花这种最基本的原材料都是计划供应,当时国有企业是绝对主体,但伴随改革开放,其他所有制的企业被赋予了更多自主权,竞争力迅速提升。

    的确,孚日成就于改革开放。在此进程中,国家推出的加工贸易政策、引进先进设备的优惠政策使企业受益良多。1988年,孚日承接第一个出口日本订单,开始走向国际市场。1992年,孚日利用合资渠道,从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引进第一批剑杆织机等设备,随后充分利用国家的技改支持政策,采用补偿贸易方式再次引进大批设备,使自身装备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要知道,当时一次使用400多万美元外汇几乎是天文数字啊!”

    1999年,孚日进行股份制改造,由一家乡镇集体企业改制为规范的股份制公司,实现了经营体制的根本变革。“抓住不同时期转瞬即逝的机遇,成就了今天的孚日。”孙日贵深有感触地说。

    机遇之外,更重要的是抢抓机遇的拼搏。孙日贵至今仍难忘怀创业至今孚日人给自己设定的一个又一个目标。1995年,他们提出2000年出口额突破5000万美元,当时很多人认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当时孚日的年出口额仅几百万美元。让许多人吃惊不已的是,孚日提前一年实现了这个目标。“做企业最重的还是责任。”孙日贵深有感触。1.7万员工的企业,你不能有丝毫懈怠,每天都要做表率,要让职工们信服,你就要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

    “我经常想,许多员工是冲着你这个领头人来的,他们很多人一辈子都跟定了你,你要对人家负责啊!”孙日贵的责任情怀凝聚了1.7万员工,这也让我们对孚日的转型充满期待。

    在孚日身上,折射出中国纺织业发展之路。1987年,孙日贵创建高密毛巾厂;次年,产品就出口日本;1999年,改制为民营股份制企业;2006年11月在深圳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家纺行业第一家整体上市公司。
    3次大规模产业升级使孚日成为全球家纺业“老大”。其先后投资30多亿元,引进大批高档无梭织机,企业从织造到包装的技术装备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

    与此同时,孚日始终未放弃多元化尝试。自2002年开始,其以家纺产业为主导,逐步发展了热电、农药化工、新型建材等产业。2008年,公司引进世界技术最先进的第二代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计划总投资60多亿元进军光伏领域。孚日正经历从纺织业巨头到高新技术翘楚的艰难而又极具探索价值的跨越。

您也许感兴趣
家纺品牌
业界动态
创业指导
经营宝典
个人消费
家纺网   |   切换至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