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全球市场低迷冲淡了纺织品配额取消的作用,但一场主要存在于中欧、中美贸易之间的智慧较量在所难免。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如果一旦市场形势好转,欧美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动用反倾销、反补贴等世贸组织允许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其形成的影响丝毫不亚于配额的限制,甚至有过之。
欧美早有准备
其实,配额限制早已不是影响中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因素了。美国海关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2月22日,美国对华设限的21个类别配额的平均使用率为65.6%,其中有8个类别使用率不到一半。但包括袜子、女裤和内衣在内的部分纺织品对美出口仍不断增长,并且超过了配额的数量限制。为此,2008年12月19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出台了包括袜子、女裤和内衣在内的2008年超出配额限制纺织品的市场准入规定。这折射出美方始终没有放松对中国纺织品出口所保持的高度敏感和警惕。
从2008年12月1日起,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开始每两周发布一次中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口的统计报告,对中国相关产品的数量实施监测。部分服装出口企业也反映,从去年11月开始,进入美国的服装需要向美国海关提供燃烧性能测试合格报告,这意味着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中对于婴幼儿服装的安全性能要求已延伸到成人服装,对自我国进口的服装要求更加严格。同时,近期美纺织业界提出了所谓针对中国“不公平贸易行为”的九点建议,鼓动其政府加大对中国纺织服装实施反倾销、反补贴的力度。
欧盟方面的情况也不让人轻松。对于《中欧纺织品贸易谅解备忘录》到期以后怎么办,欧盟内部的意见并不统一。前不久,包括欧洲服装纺织组织在内的欧盟十大行业组织致信欧委会主席巴罗佐,抱怨欧盟政府执行对进口纺织品及服装反倾销措施不力,预示着欧盟产业界可能会掀起新一轮反倾销浪潮。
“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实际危害要比配额限制大得多。”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副巡视员李振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李振中表示,欧美任何一方一旦开始对中国纺织品启动“双反”调查,都将严重打击进口商的信心,迅速将我国纺织品及服装挤出欧美市场,严重削弱我国在欧美市场的竞争优势。此例一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将采取对中国纺织品的限制措施,从而增加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
中国防范在前
4年前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的实现,着实让欧美担心了一把,并且也真切感受到了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强烈冲击波。但中国纺织企业也为这种出口快速增长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吃一堑长一智。尽管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但中国政府部门及行业、企业逐渐学会了规避风险和自我保护,表现出了相当的智慧。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2008年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针对双边贸易问题明确地对美方提出“四大关注”,主要体现在纺织品自由贸易、扩大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共同反对泛用滥用贸易保护手段等四个方面。其中反对泛用滥用贸易保护手段,主要是提醒美方要正确运用反倾销、反补贴措施。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孙淮滨特别提醒纺织企业:“越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贸易保护主义越容易抬头。因为经济不景气,消化不利因素的渠道更加有限,往往容易采取比较极端的贸易保护手段。”孙淮滨认为,当前这种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市场需求萎缩,对于中国企业更理性地面对配额取消的利好消息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应该看到,欧美市场需求明显萎缩的是奢侈品,对于物美价廉的内衣、袜品等产品需求下降有限。但是,恰恰是此类产品极易引发欧美的反倾销。
孙淮滨特别强调,市场需求是把双刃剑。市场有需求,有助于中国纺织品出口,但以价廉物美为优势的中国纺织品也易于授人以柄,引发国外的反倾销;而需求低迷,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出口,但是在配额取消的时刻有效抑制了“井喷”的发生,可以保证理性的权益回归,有利于维护产业安全。孙淮滨建议,在国际市场普遍不景气,各国都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密切关注、严加防范的情况下,企业不妨借助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的鼓励政策,集中精力开拓内销市场。
加强自我保护
记者从商务部了解到,最近,部分国内纺织企业及行业协会提出申请,对部分地区和国家进口的己内酰胺和PTA进行反倾销调查。尽管此事还没有最后定论,但可以看出,国内纺织行业和企业已开始由被动应诉转变为主动运用贸易救济措施进行自我保护。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时候,中国政府部门及纺织行业、企业表现出了成熟与从容。
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自1997年我国发起第一起新闻纸产业反倾销调查以来,至今已发起过48起反倾销调查,国内产业运用反倾销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逐渐增强。10多年来,我国依法、公正、合理地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了公平竞争秩序,为纺织等涉案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赢得了发展空间,促进了涉案产业升级和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合理运用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是国际上认可和通行的保护国内相关产业的有效手段。在当前面临国际贸易新形势的情况下,纺织企业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自我保护,提高对“双反”的认知程度和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自律,特别是价格自律,有效规避“双反”带来的风险,保持中国纺织外贸出口的平稳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