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凤口集村妇女主任杨学英介绍,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到城里企业上班,村里剩下的多是四五十岁的妇女,年龄偏大,又要照顾家,不适合外出工作。为此,村里和一些企业取得联系,建议他们进村办厂,一下子就解决了70多名妇女的就业问题。还有个好处是,这个加工点也是放货点,不愿意或是不能出来干的,可以把活领回家干,这样催生了很多“炕头工厂”。现在“炕头工厂”越办越红火,妇女们一个月少的收入五六百元,多的近千元。
作为“鲁绣之乡”和中国工艺家纺名城,文登市依托多年形成的家纺产业优势,在做好骨干产业板块的同时,积极实施“家纺下乡”战略,鼓励家纺企业把工序下放到乡下,在乡下设点办厂,既让农民实现了就地转移,也为农民拓宽了就业路子,促进了企业发展,使企业实现了低成本扩张,形成了双赢共促的局面。
去年以来,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文登市把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作为首要任务,危中寻机,沉着应对,鼓励企业逆风起飞、弯道超越、抄底发展。文登市委、市政府出台了21条鼓励扶持企业发展的新政策,财政一次性拿出3400万元扶持企业自主创新、争创品牌和信息化改造。据了解,文登市财政全年用于扶持企业发展的资金达到1.76亿元。
在20家重点骨干企业的带动下,先后有多家企业在农村设立了27个乡村车间,成规模的家纺加工点、产品放货点达3200多个,形成了“留守劳动力人人有增收渠道”的格局。威力工具与史丹利公司共同出资1.1亿美元合作新项目,为农村提供了更多的外协加工机会。芸祥绣品到国外“扫”市场,抢订单,不仅没裁一人,使用农村闲散劳动力还比去年增加了400多人。
据文登市劳动就业办公室统计,背靠骨干行业的强力支撑,目前已经有12万农民参与到家纺等行业的“炕头经济”当中,去年文登市参与“炕头经济”的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3167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7.6%,12万多农村留守劳动力年增加收入3.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