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丝绸名义 创造“太湖雪”荣誉

—“太湖雪”真丝家纺9年发展风采录

【题记】

江南有一匹绸,像那天空的云彩,飘了千年;
江南有一片“雪”,她来自于太湖,飘啊飘,飘向四面八方;
江南有一位女子,她的心就是那“太湖雪”,她的情就是那匹天空的云锦……

在这个“东方风来满眼春”的季节,一片“太湖雪”惊艳上海,誉满浦江……

  3月的上海,“东方风来满眼春”。第93届中国针棉织品交易会和第23届丝绸交易会,就在这样的春风里召开。
中针会是目前国内家用纺织品、内衣行业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专业“全运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这次盛会,云集了国内外400余家参展单位,与会专业人士30000多人,其中不乏像罗莱、梦洁、富安娜、浪莎这样的大牌企业。

  在会展中心,一座酷似苏州博物馆外景的展位,粉墙黛瓦,清新别致,夺人眼球;浓郁的苏州传统建筑风格,让人在艺术的享受中,对这个展位格外垂青。

  这就是来自江苏吴江的“太湖雪真丝家纺”的展位,展位内呈现的是另一江南传统文化的代表——丝绸产品。

  能与这样的纺织“巨头”同台献展,本身就是被称为“蚕丝被之乡”的吴江震泽的荣耀。震泽镇组团参加。而“太湖雪”则自我“计划单列”, 大手笔独自投入将 126 个平方的展位别出心裁地布置成一个艺术天地、文化长廊,传统而不失时尚、内敛而不失华贵、简约而不失精致,处处彰显着苏州元素,用心用情演绎出苏州丝绸文化的古韵今风。所展出的几百个真丝产品,琳琅满目,争奇斗艳,风靡展会,“太湖雪”饮誉沪上,惊艳浦江,专家、领导与同行刮目相看。

   “太湖雪”载誉而归。让更多的人享受真丝产品,让高贵的丝绸飞入寻常百姓家,一直是太湖雪总经理胡毓芳的心愿。这次盛会后,面对太湖雪销量日增和要求成为太湖雪加盟商的电话不断,胡毓芳并不激动,她激动的是太湖雪品牌在这次检阅中被人们广泛认可,品牌的美誉度、知名度,更加广泛。这或许意味着她依托苏州丝绸文化,倾心打造全国一流真丝产品的梦想,似乎有了成功的希望,在国内真丝家纺领跑者的行列中,她似乎看到了“太湖雪”的身影。虽然差距仍然很大,但她得到了前行的动力与希望的鼓舞。

  别人十年磨一剑,胡毓芳用九年造了一片“雪”,这片“雪”凝聚着一个江南女子高傲的心志与全部智慧。

  起步比别人整整晚了十年,但“太湖雪”的创业之路就是创新之路,丝绸的光彩别样照人。


  胡毓芳转入丝绸行业,是在2002年,她是从千年传统产品蚕丝被开始起家的。而这个时候,震泽蚕丝被行业已如雨后春笋,有了好几十家,离最早的蚕丝被创始企业已经过了整整十年。做过教师,搞过贸易,开过商店的胡毓芳面临的考验是明摆着的。

  但是,胡毓芳这位柔弱的江南女子,却有着“别人能做,我就能做;要么不干,要么干好、干得比别人还要好”的性格,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她都要、也都能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骨子里我是要强的。要做就要做最好的。”胡毓芳说,这个性格一直驱使着她不断挑战自己,因此在每次转换行业时,虽然留恋过去创造的成绩,但依旧能果断前行。
选择做蚕丝被,胡毓芳认为,是因为从小在丝绸之乡长大,对丝绸有着浓浓的情缘。她认定家乡的丝绸产品,一定能够成就一个企业,能够打造成一个优良品牌,她决心把家乡的特产推广出去。

  2002年  8月,她在吴江震泽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从租借来的一个简陋作坊开始,靠着一张拉绵桌,带着4个女工,胡毓芳走上了比别人晚了十年、但目标明确的创业之路。当精美的传统产品蚕丝被生产出来后,胡毓芳给它起了一个具有江南地域特色和水乡韵味的名字——太湖雪,暗喻像雪一样纯而又白的蚕丝,出自美丽的太湖之畔。
蚕丝被作为传统丝绸产品,有着两个先天性的致命弱点:一是容易板结发硬,二是用了一段时间后丝绵容易移位、糅合和变形,变得厚薄不均。

  比别人晚十年,又从事同一行业,要么跟着人家在传统中打转,要么从传统中另辟蹊径。胡毓芳的创业之路注定是一个创新之路。胡毓芳一边寻访江浙一带的丝绸前辈,一边与苏州大学蚕桑研究所合作,寻找突破传统、革新工艺的办法。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蚕丝被的两大弱点便在2002年底,被她们攻克。

  蚕丝被容易板结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蚕丝中有一种叫丝胶的东西,它遇热后会发黏、发硬,所以使用一年后就要翻新。而手工剥茧取丝,丝的长度不够,症结找到了,创新也有了可能。“为什么不能像缫丝厂缫丝一样,一边抽丝一边脱胶?”一个富有革命性的想法与做法,从此改变了蚕丝被的命运!

  创新性实践,工艺性革新,丝胶没有了,丝长变长了。手工拉制中,把蚕丝拉成一张网,然后纵横交错,层层网叠几十次。板结、移位,从此不再出现,一条被子使用十年也不需要翻新。一种创新,行业共享。而今,震泽的蚕丝被全部采用了这种工艺。

  创新无处不在,创新常常是后起创业、急起直追取得成功的保证。回顾九年创业史,胡毓芳感悟深刻。“创新不一定非要在高科技领域,创新不一定非是高科技。做企业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改变传统产品的命运,只有依靠创新性思维。”面对一个彻底改变传统产品几千年命运的小小创新,胡毓芳并没表现得踌躇满志,因为她知道,太湖雪要成为像罗莱、梦洁、富安娜那样的大品牌,还需要无数的创新智慧与举措。这个小小的创新,虽然使蚕丝被迅速走红大江南北,为低迷了十多年的丝绸行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只是拿到了进入这个尖端领域的“入场券”。今年初,作为苏州女性科技创新代表,胡毓芳在与苏大学生对话时,说了这样一番心语。


  蚕丝被是震泽的土特产品,但太湖雪只能“特”不能“土”——只有成为真正的品牌,“太湖雪”才有存在下去的理由和发展的空间。

  胡毓芳清楚地知道,蚕丝被古已有之,并不是今人的发明;只是蚕丝被企业和行业的出现,才是今人的发明。蚕丝被是一种十分地道的江南传统丝绸土特产品。传统土特产,有些要靠“土”,有些不能靠“土”而要靠“特”;整个蚕丝被行业其实应该靠“特”不靠“土”,因为丝绸是一种文化,丝绸文化产品完全有“洋气”的可能,有打造成品牌的可能。因此,太湖雪丝绸产品必须去掉“土”,高举“特”的旗帜,走上品牌之路。

  要在“百花丛中最鲜艳”,做出自己的特色,做成自己的品牌,难度可想而知。但是,胡毓芳坚定地认为,把自己的产品做成最好的、最时尚的丝绸产品,是“特色”和“品牌”的第一前提。从推出第一床蚕丝被开始,胡毓芳就把这个前提作为自己的产品首要定位。为此,胡毓芳常常在车间跟工人们一起拉绵,边拉边摸索,边融入新技术,边创造新工艺。因为工艺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在企业自主创新的整体追求中,是生产领域和新品开发中的物化表现,是品牌之路在生产过程中初始表现。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2003年,她的公司和苏州大学蚕桑研究所合作研发出了“可水洗蚕丝凉被”,一举克服了传统蚕丝被不能水洗的难题。2006年,又与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共建了苏州蚕丝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展丝绸产品的生态加工技术研究、功能性蚕丝及产品的加工技术研究。2010年,太湖雪产品通过了“国际生态纺织品标签”认证,拿到了欧洲市场准入证,成为苏州蚕丝被行业首家通过此项认证的家纺企业。

  走特色之路、品牌之路,必须先走“创牌”之路。产品的命名,是一门学问。丝绸产品的命名,必须有叫起来响、想起来亲、摸起来柔的特色,太湖雪名称的确定,除了具有丝绸特色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质和成为品牌的基本潜质。“产品没有好的名称,就像人没有好的名字一样。从投入这个行业开始,我就要走品牌之路,要创出自己的牌子,不做贴牌。”胡毓芳说,家纺行业竞争激烈,同质化现象严重,为了应对竞争,我要用“太湖雪”实现与别人的不同,在让“太湖雪”飘向全国、飘向全世界的过程中,让它成就为一个真正的丝绸品牌。这种想法,而今有不少已经成为现实。太湖雪,早已飘出国门,销往美国、加拿大、日本、芬兰、中国台湾等地。并且,先后成为苏州名牌和江苏名牌。2008年,太湖雪真丝家纺荣获“中国纺织服装最具影响力纺织品”。

  起步晚,不影响起点高。如果说走品牌之路,是一种高起点,那么,品牌的目标度也非常重要。胡毓芳将太湖雪的品牌目标度锁定在真丝家纺这个领域,瞄准这个领域里的著名品牌,决心以它们为榜样,做大做精做强“太湖雪”。为此,她提出了“打造中国真丝家纺第一品牌”的口号,不遗余力,坚定执着地进行新产品研发。到目前为止,太湖雪不仅推出了品种齐全、品质卓越的蚕丝被产品,还开发出真丝极品被、真丝枕套、真丝被套、真丝围巾、真丝内衣等100多个真丝家纺品种,使产品系列化、特色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营造出了太湖雪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胡毓芳说,太湖雪如果不能创成品牌,便没有存在下去的理由,也找不到发展的方向和空间。

  随着今年4月20日太湖雪真丝家纺昆山直营店的开业,太湖雪在全国的直营店和品牌加盟店已有200多家,并在俄罗斯、芬兰、德国有了品牌专营店。9年时间,太湖雪从小作坊变成员工有数百人的企业,并初步建立了辐射全国的营销网络,成为真丝家纺行业的领头羊。


  文化是埋藏着的富矿,要去挖出来,用起来,才能放出光芒——“太湖雪”的品质追求就是丝绸文化

  上海的盛会,太湖雪收获了荣誉,对此,胡毓芳并不惊喜,倒是融入了苏州刺绣艺术的真丝家纺系列和儿童卡通真丝被系列,成为最刺激业内人士和参观者眼球的两款最新艺术品,让她欣喜不已,将“传统苏州刺绣艺术融入到真丝家纺中,是对传统工艺的再挖掘、再创新。她从专家的肯定和鼓励中,增强了进一步打好丝绸文化牌、将丝绸文化做到产品中的信心和动力。

  而这两款产品的开发,说起来有些偶然。胡毓芳有一位苏州商界的朋友,儿子7岁了,还与父母睡在一张床上。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位商界朋友得到了一床太湖雪真丝被,孩子特别喜欢,说只要把蚕丝被给他盖,他就单独睡小床。结果,一床真丝被解决了孩子分床睡的难题。

  为何7岁的孩子这么喜欢真丝被?孩子说:抱着它就像抱着妈妈在睡觉,柔柔的,好舒服!

  这个故事,触动了胡毓芳,于是她决心开发儿童真丝产品,让儿童也能够享受到传统丝绸文化的魅力。

  历史悠久的苏州丝绸文化已经深深篆刻在吴人的心中,酿造了吴人清新、婉约、柔韧的性格品质,造就了江南发达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在胡毓芳的产品中时刻能感受到这种吴越文化的味道。她时常会去吴人的杰出代表费孝通先生的纪念馆,看他的《江村》、看他的题词:日出万匹、衣被天下,去感受当时繁荣昌盛的吴江丝绸,寻找江南的这种丝绸文化。

  保持品牌,做进文化,最重要的还是原创性的设计。太湖雪与多所大学、科研机构、艺术院校、特别是国内知名的真丝、服装设计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样品设计、新品开发,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融入产品,都有着这些人群的智慧奉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张宝华,对太湖雪坚持用文化创造品牌的做法非常欣赏,他认为太湖雪在这方面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在国内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日前,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谢明在考察太湖雪时表示,继承和发扬传统丝绸文化的最好办法,就是把文化做进丝绸产品中。谢明认为,太湖雪在产品中融入苏州刺绣等传统文化的做法,值得肯定。为此,谢明点名邀请太湖雪参加今年9月份在南京举行的第13届江苏国际服装节。
“一个好的品牌,不是它消灭对方的结果,而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而消费者到底从品牌中选择什么?胡毓芳认为,文化最能打动人心,具有极大的优势。

  在挖掘丝绸文化,把文化做进丝绸的同时,太湖雪还十分重视文化理念在企业的运用。太湖雪生产车间的每根廊柱上都写着激励人心的话语。“小胜凭智,大胜靠德”、“品质决定品牌”、“质量就是生命,产品就是人品”、“质量是企业所有人的共同责任,凡是影响质量的人,一定要承担后果。”胡毓芳说,这些话都出自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他的著作,她连看了三遍。

   “企业能够发展这么快,除了走品牌路线之外,最重要一点,就是我们注重管理,注重产品的品质。一直以来,包括今后,我都敢说,自己的产品是货真价实的,具有较高的品质追求。”胡毓芳说,企业的生产管理她一直亲自抓,建立起了很稳定、效率很高的管理体系。如今,最让她放心的,就是企业生产的管理和产品品质的保障。

  前年,震泽蚕丝被行业推出了《同业公会联盟标准》,胡毓芳是参与这个标准的制定者之一。这个标准高于国家标准,是企业、区域参与市场竞争的特殊工具。标准既是上升了行业文化,也是行业管理的规则。太湖雪不仅以这个标准规范、管理生产行为和企业行为,有些个体要求甚至比标准还要严格、苛刻。

  2009年,太湖雪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建成启用新大楼,二是在苏州设立品牌营销中心。

  新大楼的建成,集生产、销售、展示、仓储、办公于一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厂化生产、系统化展示、信息化管理和基地化运营,而在胡毓芳看来,更是丝绸文化的实体坐标,是太湖雪丝绸文化的形象工程。而设在苏州的品牌营销中心,除了营销,主要是负责产品的设计、研发、策划等。这个由30名行业精英组成的团队,成为太湖雪的智力库和企业核心技术平台。把技术管理提升到企业发展的核心地位,正是太湖雪不同于其他同类企业的地方。


  为苏州丝绸荣誉而战,“太湖雪”也要发一份力,发一份光。太湖雪要做成怎样的品牌?苏州丝绸行业应该如何发展?这是胡毓芳内心经常琢磨的问题。

     “我们要为苏州丝绸荣誉而战。”去年夏天,胡毓芳说了这样一句话。

  丝绸是纤维的皇后,是奢侈品的象征。丝绸是中国的特产,更是我们江南的骄傲。四大绸都:苏州、杭州、湖州、盛泽,就是最好的见证。可发展到今天猛然回头看看我们引以为傲的产业,却没有出现像LV、爱马仕一样的丝绸品牌。“我们四大绸都有责任啊!"杭州现在每年还举办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湖州市去年开始对重振湖丝有了迫切要求,全面号召丝绸企业加快发展,复兴之志显而易见。反观苏州丝绸产业,十多年前陷入低迷,至今仍没有大的起色,一批传统的丝绸企业或停或萎缩。而以太湖雪等为代表的新兴丝绸企业,规模偏小,品牌影响力不够,尚无力承担起振兴苏州丝绸主力军的重担。

  在内忧外患之际,胡毓芳发出了为苏州丝绸荣誉而战的呼声,实际上也是苏州各丝绸企业的心声。胡毓芳在网上到一篇有关振兴苏州丝绸的文章,她特别深读了几遍。那篇文章的标题就是《苏州丝绸,谁能把你拯救?》,文章的中心意思,就是呼吁政府加大对苏州丝绸行业的扶持力度。“看来,振兴苏州丝绸产业,不是我一个人在思考。”胡毓芳说,苏州众多丝绸企业能够发展到今天,而且还在继续创新发展,实际上,它们已经履行着振兴苏州丝绸的责任。
“我常常感到一种压力,行业内和地方领导对太湖雪寄以厚望,希望太湖雪能成为行业内的引领品牌,在振兴苏州丝绸产业方面作出表率。我把这作为了近年来自己奋斗的动力。”而更深层次的压力是,她常常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进行思考,把太湖雪的发展与行业发展糅合在一起,感受到企业发展背后的社会责任。

  “我长在丝绸之乡,做的丝绸事,吃的丝绸饭,。湖州能为丝绸荣誉而战,苏州为什么不能为荣誉而战?太湖雪愿意尽绵薄之力,为苏州丝绸复兴打一场荣誉战。”胡毓芳说,在地方政府已经提出加快推进蚕丝被等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她有信心以丝绸的名义,赢得这场荣誉战。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妈妈给我做上几件真丝旗袍。对丝绸的喜爱和感受在儿时就种下了种子。让高贵的丝绸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柔软的丝被温暖你的身心,让全世界的人都能感受我们苏州丝绸产品的魅力,这不仅是太湖雪的梦想,更成了我的社会责任。”

您也许感兴趣
家纺品牌
业界动态
创业指导
经营宝典
个人消费
家纺网   |   切换至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