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因素导致纺织企业很受伤

  据一家纺企业有关人士透露,去年该公司采购了1万吨棉花,但今年没有采购。有人说,不知道后市棉花是否还会跌;也有人说,企业似乎在酝酿着集体抄底,届时资金涌入或会抬高棉价。但一切都只是猜测。

  造成如今困局的缘由,有三大因素。

  首先是原料采购失误。

  “前期棉花价格大涨时,企业因担心原料供应短缺而大量抢购棉花,”刘士波表示,当时平均的进货成本可能在26000元/吨以上,目前棉花价格跌至26000元以下,原材料价值缩水,企业出现亏损。另外,因为前期原料价格大涨,企业有大量的库存占用了巨大的资金,因此使资金周转陷入困境。

  张怀革也告诉记者,“纺织企业的前期库存大部分已经消耗完毕,极少部分还有前期库存,当时成本在26000元/吨。按照当前棉花成本计算,纺织企业只够工资电费等费用,基本算维持平衡,无利可图。”

  事实上,棉花价格的波动也受下游棉纱价格的反作用。如今棉纱价格也比最高点跌了1万多元,其波动幅度较棉花价格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次是庞大库存不堪重负。

  根据一家业内权威机构大中型纺企经营调研报告,今年5月份纺织企业的棉花库存和棉纱库存只比上月略降(棉花库存从61.9 天下降到57.3 天,棉纱库存从49.6 天下降到44.3 天),去库存化依然长路漫漫。棉纱生产利润由每吨盈利169 元变成每吨亏损286 元,部分小厂关门。在用棉品种方面,外棉使用率大幅降低,由36.5%降到19.3%,新疆棉和地产棉的使用率增加,说明下游消费不旺,使得棉纱厂不大愿意使用相对昂贵的外棉而转用较便宜的国产棉。

  第三是紧缩政策雪上加霜。

  华芳集团副总裁肖景尧表示,目前国家不断收紧的货币政策,也对纺织企业的影响较大。在政策的压力下,棉花价格回落,企业的利润下降。另外,央行不断通过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手段抑制通胀,这也令企业的信贷资金短缺。

  “如今的货币政策就像‘化疗’,国家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基点,对于企业来说这种影响将放大8倍以上。因此,收紧的货币政策对于纺织企业的影响较大。”张怀革说,

  企业又不能无节制地减产或停产。尽管无利可图,但当前纺织企业仍在生产,主要还是为了保住工人,另外,如果机器长时间停滞,将会有很大的损害。

  所以,纺织企业的命运,已经跟棉花的后市紧密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您也许感兴趣
家纺品牌
业界动态
创业指导
经营宝典
个人消费
家纺网   |   切换至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