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百年未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印染业虽然受到了一系列冲击,但也未受重创,表现了较强的抗危机能力。现在印染行业虽有回暖趋势,情况好于预期,但仍处在回而不暖,复而不苏的“暖味期”,后危机效应突出,印染企业面对四大生存压力。
一是国际需求持续低迷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放慢,外需明显下降,纺织品出口仍受阻,表现为订单不足。来自广交会的信息,纺织品成交中短期订单占比超九成,成交单大多来自海外补充库存的需求,采购商对后市仍然抱谨慎态度。订单结构也是由长单变短单,高价单变低价单。无锡双毛创意反映,今年日美市场订单约减少30-40%;太平洋集团也反映今年外销色织布产品价格普遍下降8-9%。这说明外需不足依然突出,直逼企业生存。
二是贸易保护主义升温
经济危机后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摩擦加剧。据悉,今年前3季度,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调查,其中反促销57起,反补贴9起,保险措施15起,特保7起,涉案金额102亿美元。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是针对中国出口产品,其中纺织品是“重头”,仅江苏纺织业就遭遇9起反倾销和1起特保调查。拿环保要求制约企业,无形中增加产品造价和市场进入门槛,增加企业压力和投资风险,压缩利润,盈利空间受阻。
三是低价位优势再受冲击
今年以来能源资源价格持续上涨,国际原油价格已从年初35美元/桶上升到80美元左右,由此带动了纺织工业原料价格回升,此外棉花价格不断上涨,三级棉价格已达1.3万元/吨。由于资源上涨等因素,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加大。而面对成本上升压力,受需求不旺和竞争激烈影响,纺织印染产品价格却无法同步上升。与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越南、柬埔寨等劳动力等成本更低的国家相比,我国纺织印染产品低价位的比较优势再次受到冲击,弱化了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