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
宏观分析
“‘高速’与‘高效’虽只有一字之差,内涵却有巨大差异。”自去年以来,谈及“十二五”期间行业发展的总目标时,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总要强调“高效”的概念。在杨世滨的体系里,未来针织行业的高效发展要由“四大工程”来支撑,即流程再造工程、全员培训工程、两集联动工程、全息市场工程。
流程再造工程的发展目标就是节能减排、优质高效,而这种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是通过采用新工艺、新装备来达到的。
当然,也可以通过用新工艺、新装备改造已有的生产线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如小浴比、气流染色机的推广应用,功能性风格整理技术的运用等等。杨世滨说,巴塞罗那2011国际纺机展传递出这样强烈的信息——凡是用设备能实现的,决不用人。这在当下已是一种理念,而不仅仅关乎成本。
经典案例
2011年,作为行业标杆企业的宁波申洲针织有限公司产值达到了百亿元,这为行业的高效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在今年的针织协会理事会上,宁波申洲针织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马建荣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营心得。
其一,专注。马建荣是从父辈的手中接过接力棒的,20多年间,申洲一直心无旁骛地做纺织。用马建荣的话来说:“这几年房地产、股票很热门,利润回报很丰厚,但是做实业让我们感觉脚踏实地。”
其二,善待员工。申洲从最初的200人,发展到现在的4.5万人,马建荣说,职工队伍一直很稳定,从宁波总部到安徽望江、柬埔寨的分公司,企业在这方面的口碑很好,“用工荒”不属于申洲。在马建荣的理念里,公司的每一分利润都来源于员工的努力,因此员工们的待遇在申洲非同一般。
记者点评
高效这个宏大的词汇,听起来似乎让人生畏,什么样的发展才是真正高效的,其内涵解释起来十分复杂。但具体到当前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如:节能减排、新产品开发、人才培养等,一些具有可行性的方法就会使这个概念变得简单、明了。
人力
宏观分析
近几年,受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影响,纺织企业面临的用工问题日趋明显。
自2011年3月以来,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新一轮“用工警报”频频拉响。从“用工慌”到“用工荒”,一年之内劳动力市场供求发生彻底逆转。计划不如变化快,年前计划年后改,这是不少企业所没有料到的。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用工吃紧的不仅是珠三角、长三角,在山东、安徽、河北等地“用工荒”也在迅速蔓延。
与2010年相比,针织行业中企业员工的工资支出普遍上涨了20%到30%,目前工人支出大概占到产品成本的30%,比2010年上涨了10%,光人工成本已经让企业不堪重负。
经典案例
12月10日, 2011年全国纺织行业“佰源杯”纬编工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在江苏省江阴市举行。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表示:“这次竞赛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即‘万里挑一选能手’。比赛的主要目的就是比技术、选能手。在目前的纬编行业中,大圆机生产纺织产品所涉及到的操作工人有近百万名,从中选拔出84人进入总决赛,相当于一万人中选出一个,总决赛舞台上的选手都是万里挑一。”
记者点评
目前出现的企业用工紧张现象,表面上看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逐渐消退、经济迅速回暖而导致的劳动力供不应求。但从我国经济发展与劳动力供给的总量分析,眼下还远未到劳动力紧缺的地步。当前的“用工荒”并非全面的,而只是暂时的、局部的,特别是一些主要靠订单生产出口的企业,由于工资待遇较差、工作技术含量低和生产季节波动大等原因,往往年初招人、年底工人流失、明年初再招新人,最易受用工荒的困扰。
“用工荒”也表现为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在普通工不能满足需要的同时,受过专业培训、素质较高的工人则更加紧缺。
与此同时,企业对于员工整体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全方位、高素质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在招聘时的标准,具有高效生产能力的技术型人才也在行业中大受青睐,对于廉价劳动力的使用意识已经开始逐渐转变。
市场
宏观分析
外部环境方面,目前沿海的江、浙、沪、鲁粤、闽,在整个纺织行业中各个品类的产值大概都占到了整个行业的80%以上,这也正是中国目前最发达的五省一市。而这些地区的大力发展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
内部环境之中,从2005年至今年的前三个季度,中国针织行业的进出口差价产生巨大的变化。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增长按照每年10%计算,到目前也至少翻了一番,同时原材料价格上涨超过30%、汇率增长25%。在成本上涨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国针织产品的出口价格却只产生了极小的增长。
经典案例
目前,海宁市经编企业不下数百家,内部竞争很激烈,尤其在招工、销售等方面存在着恶性竞争等许多不良因素,导致了企业成本上升。有企业负责人表示,年初招工时不少企业为了抢到人,就在工人的工资上相互加价,使得企业的用工成本大幅上升。对于行业内部的分散以及恶性竞争,港龙新材料公司总经理张新龙提出要进行行业整合。
前几年,经编行业总体形势良好,许多企业都增添了生产设备,生产能力不断扩大,这也导致了目前海宁市经编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加之近段时间原材料价格波动,使得许多企业都采取了主动停机的措施。猎马经编的负责人徐志强表示,这一措施是正确的,企业要想摆脱困难,必须做到“以销定产”,不可盲目地生产囤货。“‘以销定产’会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但也可以促进其管理、质量的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行业的洗牌。”
记者点评
尽管在金融危机、成本上涨的多方压力下,仍然有不少大中型企业的年销售量保持着增长。但是相比单个企业,产业集群地的优势更加明显、利润增长更加稳定、产业结构也更加可靠。
内部环境中,行业主要去抓的重点就在于,首先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要向外国同行学习,做到快速高效;另一方面,我国每年的进口服装数量展现出国内的消费市场拥有非常大的潜力,未来的销售重点应该在内需。
资金
宏观分析
2011年5月3日,央行发布《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自2011年以来,央行已4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2.0个百分点,2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0.5个百分点。下一阶段,央行将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综合运用好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多种价格和数量工具,管理通胀预期。这种严厉的货币紧缩政策,对纺织服装行业,尤其是针织行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同时,不少企业主只有拿房产到典当行抵押来借贷,一段时间以来,各大典当行房产抵押业务激增。不仅仅是企业,即便是普通百姓也能感觉到,银行贷款的门槛越来越高了,贷款买房的路现在被关闭得只剩下一条缝儿。就连一向“不差钱”的温州民间信贷也出现了资金紧张。
经典案例
广东的针织企业较为集中,也是产业发展最为活跃的地方之一,但央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对当地的企业影响有限。
广东老板不爱用银行贷款,在业内人士看来,主要有4个因素。首先当属贷款难,广东金融系统把纺织服装行业列为较高风险行业,服装企业设备简单、固定资产少、利润率低、偿债能力低,想从银行贷款难于上青天。第二个因素,是纺织行业尤其是服装行业,大部分企业即便贷款,也是属于短期贷款,银行手续繁琐,速度跟不上。第三,经营得风生水起的企业基本不差钱,这为他们在市场上赢得了信誉,供应商自愿延长结算周期,这比银行贷款的作用还要大。最后,这些年广东纺织行业的新增企业不多,即便新增的企业,在资金方面也具备较强实力,而一直延续经营的企业一般都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资金。有10年左右历史的广东纺织服装企业基本上都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于是,便形成了这样两种局面:经营得较弱的企业缺钱但贷不到款,只好自食其力;经营得好的企业得银行青睐,企业自身又不需要贷款。在采访中,记者了解了3个案例:其一,广东大生牛仔织造有限公司,10多年来心无旁骛地做牛仔布,没有其他领域的投资,赚了钱便更新装备,所赚的利润足够自身的扩展,因此拒绝了银行伸出的橄榄枝;其二,作为新入行企业的代表万里马集团,在皮具行业赚得了足够的资金,并拓展了市场资源,加入纺织行业后基本上也不差钱;其三,一家在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内衣企业,2007年据说有数亿元贷款,2008、2009年由于银行收回贷款,影响了资金链,现在举步维艰。但是这家企业的贷款并没有用于主营业务的发展,而是用于保健品、房地产的经营。
记者点评
在专业人士的眼中,如果专注于主业,而不是涉足其他产业,那么企业自身所赚的钱是足够自己技术改造、更新设备的,扩大规模更可以量力而行。
无论在广东、福建,还是在河南,在很多企业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骄傲的话语:“我们基本没有贷款,都是靠自有资金在发展。”这可视为行业的传统性,也可以看作是企业家的稳妥。
当然,若论货币政策收紧的影响的话,除了直接的以外,还有间接的。比如限制房地产,会影响家纺、装饰类产品的消费。此外,对于上游产业,如纺纱、织造、印染企业,由于设备投入的成本较高,他们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也更大,因此,去年以来,央行三番五次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令不少企业备感压力。
融资
宏观分析
2011年,尽管银行的门槛不断筑高,然而民间融资的大门却敞开着,除了日渐兴盛的小额贷款公司,一些租赁类的大型融资机构,甚至包括风险投资公司伸出的橄榄枝,使得资金问题在纺织服装行业并不是很“要命”。和电力、劳动力、原料、订单等相比,融资的紧迫性显而易见要弱得多。
目前深圳发展银行济南分行纺织服装行业的贷款不是很多,虽然知道纺织服装企业有一定的融资需求,但银行并不考虑扩大这方面的业务。在银行不断调高姿态的同时,民间的小额贷款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业务却如火如荼地发展着,让众多企业不为钱的事儿发愁。
经典案例
远东宏信旗下的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是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融资租赁服务商,在医疗、印刷、航运、建设、工业装备、教育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优势,5年前他们将目光投向了纺织行业。远东国际租赁业务发展部、纺织业务部总监张叶说:“在进入纺织行业前,公司进行了充分的考察、认证,金融危机中纺织企业的表现给了我们信心,在危机的冲击下,诸多纺织企业不但没有倒下,反而变得更加强大。” 据介绍,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对客户的贷款用途有严格要求,通常用于采购新设备才能获得放行。尽管比银行的利息略高一点,但张叶认为其优势也相当明显:放款时间可达3年,远长于银行的1年时限;贷款额度上,根据客户实力,几亿元至十几亿元不等。
目前,远东国际租赁在纺织领域的客户主要来自棉纺和织造,同时对化纤行业保持了浓厚的兴趣。化纤企业资本雄厚,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多,是他们寄予厚望的主要原因,而且该行业这两年发展比较迅速,企业纷纷招兵买马扩大规模。
针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张叶介绍说,要细分市场,放开尺度。“我们计划5年内要实现对纺织行业的投入达到80亿元~100亿元,这个比重是较大的,我们目前对印刷行业的投入是60亿元。”张叶说。他对这个规划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任何企业都会缺钱,纺织也不例外,因为投入和回报之间会有一个时间差。”此外,远东国际租赁对麦肯锡公司所做的咨询也显示,远东国际租赁的评估手段是非常先进的。
尽管张叶表示,未来贷款业务会放开尺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的企业都阳光普照,服装企业就很不受待见。张叶毫不讳言地说:“服装两头都在外,属于这个产业的主要是人员加工环节,人工成本所占比例大,而对设备的需求少,是轻资产型的行业,所以我们暂时不予关注。”当然,对那些产业链比较完整的服装企业,如雅戈尔这样除了服装加工还有纺纱、印染的企业,他们还是以优质客户来对待。
记者点评
目前,不少地方协会及专业市场也积极与金融部门合作,为当地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业务。这在广东、浙江已较为普遍,广东的一些专业市场将此作为提高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众多纺织服装企业对“上市”也是又爱又恨。上市后的融资前景,让企业怦然心动,但透明化的经营、管理让老板们不太习惯,更重要的是,上市后他们的话语权也将遭到稀释。
因此,在要不要上市上很多企业很纠结,但上市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进一步优化生产、管理的终极选择,所以近些年我们也看到有越来越多的针织企业走上上市之路。
产品
宏观分析
自2006年针织产品的出口额首次超过梭织产品以来,针织类产品就越来越得到整个服装市场的重视和肯定。目前,针织行业完整的产业链格局已经形成,可以覆盖各种针织产品的生产销售。特别是近些年,一些经编类针织产品增速较快,这类产品很多是属于产业用针织产品范畴的,虽然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这类产品的熟悉程度远不及内衣服装,但事实上,目前经编类针织产品已经接近整个针织行业产值的1/4。
经典案例
今年3月,雪莲羊绒的设计师团队远赴丹麦SAGA北欧世家皮草公司进行交流学习。4月启动了与SAGA皮草的合作,随后推出了2011秋冬羊绒与皮草结合的系列产品,现已上市。
近年来,雪莲羊绒已经将产品线扩展到裘皮领域。旗下的北京圣龙利泰毛皮制品有限公司,是中国皮草业中综合实力最强的有限集成一体化毛皮实业。
说到SAGA FURS世家,它是一家超过50年历史、国际知名的欧洲第一大皮草原料品牌。一直以来,只有最优质的皮草才会被标以SAGA ROYAL(世家皮草皇冠)或SAGA SUPERIOR(世家皮草极品),这个标签将保留到最终制成的服装上。
世家秉承一贯传统,倡导合乎道德的毛皮养殖方法,保证SAGA世家狐皮、SAGA貂皮或SAGA芬兰貉子皮均是来自欧盟或挪威受严格毛皮动物福利法例监管国家的饲养农场,令购买皮草产品的消费者安心,并以此成为符合社会责任要求的毛皮养殖业界先锋。
皮草是时尚舞台上永不落幕的传奇,它是国际时尚圈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过了世界顶级设计师无以伦比的奇思妙想后,皮草获得了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成为大自然给予我们最伟大的艺术品,它将女性的温柔与叛逆完美碰撞,不羁与高贵无痕相融,使女性之美迸发出令人惊叹的光芒。
雪莲羊绒和SAGA世家涉足羊绒针织和皮草搭配这一崭新的领域,将低调奢华的设计理念贯穿羊绒和皮草产品线中,将创新开发和设计重组完美统一,让羊绒和皮草更加具备年轻化和时尚化的崭新气质。这不仅仅是几件产品的诞生,而是将文化、艺术、甚至思想概念不断地推动提高,真正展现出一种潮流、一种趋势,成就中国服装奢侈品的未来。
记者点评
不可否认,随着针织行业的高速发展,市场对于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而这种提高不只体现在产品工艺一方面,节能环保、质量安全、设计品位等多方面都在为针织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
杨世滨在谈及针织行业“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时曾说过:“在这个新的时代,量的增长将不再是重点,我们追求的是质的提升。”
中国针织行业若想要进一步加快在国际市场的发展步伐,就必须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坚持下去,在加大科研投入、进行产品创新的同时也要加快产业的升级,将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在品牌、质量、特色的多重保证下全力出击。
利润
宏观数据
目前,在各个大型百货商场内,许多服装、衣帽的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1~2成,春衣普遍每件上涨50~100元。与此同时,在近期举行的订货会上,纺织服装企业都在忙着上调产品价格,涨幅在10%~30%不等。然而,即便是纺织服装产品价格涨幅如此之大,但各企业仍然叫苦不迭,表示利润不但没有提升反而严重下滑。
2011年,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脚步明显放缓。经历了数年叠加的原材料价格涨跌不明、劳动力成本日渐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困境,昔日通过经验积累摸清的市场规律变成难以驾驭的“野马”,利润的日渐摊薄也从担忧变成了眼前的事实,一向淡定的行业老板们如今乱了阵脚。
经典案例
目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纺织品服装出口生产企业约150家,2011年生产员工超千人的只有5家,占3.3%,超500人的只有6家,占4%,九成以上的出口企业都是一二百人的小企业,甚至还有相当大比率的企业生产员工在100人以下。
南海新光针织有限公司为美国某服装品牌做加工,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和日本,受日本地震、欧美市场大环境疲软等因素影响,今年1~11月销售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0%左右。“现在利润只有两个点左右,只要有单接,我们平做不赚钱也做。”新光针织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由于外商将一部分订单转移到其他国家,为了养活工人,2010年开始,该公司开始做内销,国内外双线发展分散风险。“内外交困”,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用这四个字表达今年遇到的困境:受汇率影响,接订单时候的汇率计算,可能还有5%~10%的利润,等经过开发确认、采购、生产、交货一系列工序,拿到钱的时候往往是三五个月之后,按当时的汇率来计算,可能就要少了2%-3%的纯利润。
南海佳荣制衣有限公司老板潘兆文告诉记者,如今企业的毛利润已由去年的8%左右缩减到今年的3%,工人也由2000多人锐减至700人左右。
记者点评
目前行业中的利润空间的严重压缩多数表现在出口型企业中,然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首先,原材料涨价是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近两年国内棉花价格的年度涨幅分别是40%和86%,化纤等替代品的价格也是一路飙升。再加上招工难造成开工不足,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原因,纺织服装行业成本直线飙升。前两年出口中短期订单占主流的主要原因是采购商对后市比较谨慎,以阶段性补库存为主,不愿下长单。而今年情况则完全不同,由于汇率、原料价格变化频繁,出口企业普遍不敢签长单甚至有单不敢接,出口企业利润下滑比较明显。
未来在高棉价时代,纺织产业结构调整是必然的,经过大洗牌后,企业将两极分化,行业将出现“强者恒强,弱者淘汰”。优势资源将加速向大企业流动。订单向大企业集中,大企业市场话语权增加。另外在中小企业不敢接单的情况下,大型企业有较大的订单选择权,订单质量为这些企业所重视。
品牌
宏观分析
目前,中国的服装业90%都是民营企业,由于发展的时间短,并且企业规模大小不一。小企业资金少,很难有足够的资金去保障一个品牌长期的大范围的维护。一些短期行为比如贴牌赚取利润,也只是一个阶段局部的特点。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有服装品牌的概念,至少比西方国家晚了80年。目前,我国的服装品牌建设尚不完善,但已经走上了逐步发展的道路,这对于行业中的品牌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经典案例
从过去的低端贴牌加工到目前拥有研发机构、核心技术、外贸中心、自主品牌和分布国内外的5个现代化制造基地,东渡集团已初步完成了在世界经济版图上的产业链布局,产业重心也由加工制造向研发和流通环节转移。
几年来,东渡集团先后开发了生态童装品牌“伊思贝得”、“东渡风”、“蒙斯艾”等,其中“伊思贝得”获得江苏名牌、江苏著名商标、中国绿色纤维制品等荣誉。直接面向国际贸易市场,不仅提高了东渡集团的利润水平,更开阔了企业的国际视野,进而激励他们迈向更高目标——开发自主品牌。“生态童装是我们开发自主品牌的着手点,这也依托了我们植物染色的核心技术。”徐卫民说。
所谓生态童装,不仅要求染色采用植物染料,还要符合成长中的儿童体型对服装的要求。“传统儿童服装只要能保暖就行。现在为了儿童健康成长,在面料使用、版型设计等方面都有了更严格的要求。伊思贝得童装就涵盖了儿童对服装的所有需求。”
近两年来,蔓延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制造业产生很大冲击,纺织服装企业同样深陷困境。但是,东渡集团的童装出口仍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尤其是推出“伊思贝得”品牌后,其在国内的销售额也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徐卫民表示,“自主品牌的利润率要比一般外贸利润率高出数十倍。我们希望把伊思贝得打造成国家级品牌,让中国的婴幼儿可以更多地选择我们自己的品牌。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流服务,这也正是东渡集团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最佳手段。”
记者点评
从手工作坊到现代企业生产体系,从品牌概念引入到名牌战略,从现代经营理念提升到品牌价值创新,中国服装品牌走过了一条认识、接纳外来文化并开始把中国文化融入其中的过程,这个过程已经有30年了。
中国市场最大的特点是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消费层次的多元化,这使一些品牌即使手法单一、系统缺失,也能支撑几年甚至几十年。但随着中国服装品牌的整体提升,消费者、消费市场也随之提升。大浪淘沙之下,服装品牌的生存空间逐渐变化,优势逐步集中。
未来,要发展自身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发展的最优资源配置,不仅与本地的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相互合作有关,还应合理利用不同地区的生产资源为自己加工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自身的品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