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素是指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元素,其广阔的根基在于深邃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包括诸多领域,如宝相花、缠枝花等装饰造型形式,对比和谐统一的中国色彩,旗袍等典型的中国服装样式,领、扣、结、衩等变化丰富的细节和镶嵌、滚、绣等繁复的装饰工艺,丝绸绫缎及蓝印花布等传统面料。
家纺设计“中国元素”缺位
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在家用纺织品设计中的应用早已引起先觉的生产厂商及设计人员的注意。比如2008中国国际家用纺织产品设计大赛更是以”东风西渐”为主题将这一理念发扬延展。
虽然参赛作品整体水准有所提高和突破,但还是暴露出了思想单薄的弊端。
一些专家评委就尖锐地指出了大部分作品中“中国元素”的缺乏,“不是百分之百的原创,总有别人的影子”,“一些符号的运用很雷同,看得出对中国元素的理解还不太深”。
诚然,这种情况是我国家纺行业的通病,民族特色不鲜明,独创性不强。
比如无论是印花、绣花还是提花纺织品,设计者普遍选用梅兰竹菊、花鸟虫鱼,或是肤浅的将其中的某种符号放大、变形,生搬硬套,对于色彩的运用技巧也显不够。
其实,“东风西渐”早已经融入世界潮流,但其传播路径却是由海外而海内的。
中国人不是“中国风”的“始作俑者”,但中国人理应成为“中国风”的引领者。
中国本土家纺设计师在运用中国元素与世界潮流融合这一方面,可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最明显的缺陷在于没有吃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和精神。
家纺行业从某种角度来说作为一种创意产业,在市场竞争白热化及金融危机的双重考验下,不仅要实现市场运作的成功,更应发挥民族特色,将现代时尚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起到文化载体的作用。
传统造型艺术与现代设计
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凡是生命力旺盛而又持久的文化——不论是外来侵略,还是自然延续——都是对原有历史文化取积极传承和阐扬态度的文化。
譬如古希腊文化之对于古埃及文化和两河文化;罗马文化之对于古希腊文化,欧洲文艺复兴之对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数千年之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其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总是生活在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里。
正如恩格斯在论述原始社会阶段在人类历史中具有的重大意义时所说的:“这个‘太古时代’在一切情况之下,对于所有未来世代来说,总还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时代,……因为它的出发点是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而它的内容则是克服将来集体的人们所永远不会再遇到的那些困难。”(恩格斯《反杜林论》)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我们目不暇接。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的涌入给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种局面下,我们面对着一个如何认识传统造型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的问题,也就是在我们的现代设计中对传统造型艺术何去何从的问题。
对西方现代艺术纯粹的模仿、简单的挪用将使我们的艺术丧失民族个性。
对传统继承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的。
中国的现代家用纺织品设计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必然是建立在中国的传统基础之上的。
然而,继承并不意味着拘泥,几千年的文明史固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宝库,但一味沉迷在传统的襁褓里,在我们的设计中单纯的奉行“拿来主义”,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将会导致民族传统艺术发展的停滞,最终只能使我们的时代留下大批的古董拷贝,而无设计可言。
传统造型艺术的继承
对传统的继承是必然的。而我们该如何继承呢?
这首先需要我们对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做一个深层次的考量。
透过传统造型艺术的历史延伸脉络,我们可以看出,造型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下而不断的更新拓展,而其后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之所在。
因此,要使中国的传统造型艺术在现代家用纺织品设计当中得以延伸发展,打造新的民族形式,我们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
(一)取其“形”。
取其“形”自然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传统造型的再创造。
这种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
或者把传统装饰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用以表达设计理念,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
(二)延其“意”。
中国传统造型背后的”意”是人们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事物都一样的心存向往。
因而传统造型背后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设计,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意念。
(三)传其“神”。
对于“形”和“意”的沿用,可以说是对传统造型的一种浅层次的发展和提升,而一种新的民族形式的创造,是需要我们摆脱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相,进入深层的精神领域去探寻的。
我们只有在深入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充分认识来自现代西方的各种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设计。
我们应当看到,新的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导入为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观念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维度。而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也为我们传统造型的再设计提供了更多样的可能性。
只要我们把握住“神”与“意”,最终会寻找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新“形”象。
蜕变是为了更好的再生。
诸葛铠先生在《适者生存: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蜕变与再生》一文中提出了再生的三种途径:
一是形式与思想内涵的分离与移植,给旧形式注入新的内容或是新形式表现古老的思想;
二是形式与技艺的分离与移植;
三是形式与实用性的分离与移植。
家用纺织品设计如何做到民族精神与世界胸怀的融合,需要设计人员的潜心修为,需要生产厂家的大力投入与研发,需要市场平台的积极导向,更需要中国的教育单位做好扎实的理论及基本功训练,提高未来从业设计人员的整体涵养素质。
中国元素将在世界设计舞台上更加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