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棉"重创纺织业 给财政造成负担

  “我们的棉花政策就像是一座堰塞湖,纺织企业就像是生活在下游的居民,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华芳集团副总裁肖景尧,这两年一直在忙着“离岸注册”。
  
  作为中国棉纺企业的排头兵之一,华芳的上市公司2013年亏损了3200多万元。肖景尧坦言,这都是中国棉花政策惹的祸。“都说这几年纺织企业‘走出去’,其实大家是为了躲棉价差‘逃出去’。”
  
  2011年9月,为应对暴跌的棉价,我国建立了棉花临时收储制度。当时,国家以每吨1.98万元的价格收储皮棉,托市效果当即显现。
  
  此后,临时收储制度一直左右我国棉花价格至目前的每吨2.04万元。同时,国际市场的棉价却持续下跌,导致了5000元/吨左右的国内外棉价差。
  
  棉价差吞噬了中国棉纺织企业的利润空间,甚至导致大量中小企业关停。“目前,除了像鲁泰等极少数顶尖企业外,国内棉纺企业都是不赚钱的,或使用副业在贴钱运营。”肖景尧说。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纺织业用棉仅为810万吨,有200万吨的缺口是依靠进口棉纱或化纤替代来弥补。“这相当于全国8%的纺织产能在不公平竞争中被闲置,一大批纱厂不得不关停。”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徐文英介绍,棉花收储制度给印度、巴基斯坦等中国纺织业的竞争对手送上了“大礼”,使其利用低价棉织出的低等棉纱,都可以一本万利地大量出口我国。
  
  棉花收储还导致中国棉花质量大幅下滑。山东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红霞反映,国家放储的棉花里高等级棉太少,不利于企业提升产品档次。“现在国储棉里都是三四五级混搭,还有三丝等杂质,用这样的棉花生产,纺织品的质量根本没法控制。”张红霞说。
  
  国储棉更给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鉴于棉花质量较差,价格又高,国储棉市场交易持续清淡,库存已高达约1270万吨,国家用于收储的花费约2000亿元。
  
  “一吨棉花财政要补贴3000元左右,是一笔沉重的财政负担。而且棉花每存放一年就会降一级,这种贬值的损失更大。”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棉花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世滨说。
您也许感兴趣
家纺品牌
业界动态
创业指导
经营宝典
个人消费
家纺网   |   切换至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