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增辉话家纺顾绣

  “顾绣”,源起于明代松江府(今上海市松江区)的顾氏家族。明代嘉靖年间松江府进士顾名世,辞官后在家乡松江建第居住,取名“露香园”,所以,顾绣又称为“露香园绣”。史载“名世性好文艺”,见多识广,艺术修养较高,在他的影响下,其女眷们也酷爱艺术,善丹青书法,精于女红,尤擅刺绣。她们在继承宋代“闺阁绣”的艺术特色和技巧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故其绣法独特, “顾绣”即由此得名。遂成为唯一以家族冠名的绣艺流派。

  据今史料可查的顾绣名手有缪氏、韩希孟和顾兰玉诸人。缪氏系顾名世的长子顾汇海之妾,她绣技很高,“所绣人物,山水、花卉大有生韵。”;韩希孟是顾名世的孙媳,是顾绣代表性人物。韩希孟之夫系松江画派创始人董其昌的弟子,因此,韩希孟受其影响,亦精通书画,又善绣,其所绣作品大多为宋、元名画。她能充分运用针锋特技来表达画的神韵:所绣人物神采奕奕,呼之欲出;绣制山水,能表达各派的画风。她绣制的宋代名画家米芾的山水画,根据近水远山的透视关系,采用不同的针法,表现了山、云、水、天、虚无缥缈、似有若无的意境;她绣的花鸟鱼虫,生动形象,五彩斑斓。韩希孟的精湛技艺确立了顾绣的卓越地位,也奠定了顾绣的风格。她的写真手法对后世的仿真绣具有启迪作用,苏绣的发展受她影响很大。明末清初,顾氏家道中落,顾名世的曾孙女顾兰玉开设刺绣作坊,广收徒弟,传授顾绣技法。自此,顾绣走出了士大夫府邸,顾绣之名亦传遍江南。

  顾绣特点以名画为蓝本,画面均是绣绘结合,以针代笔,以线代墨,这是它最为独特之处,因此又称“画绣”。其刺绣技法主要体现于以下三点:第一、半绣半绘,画绣结合。第二、针法多变,时创新意。顾绣的针法复杂且多变,一般有齐针、铺针、打籽针、接针、钉金、单套针、刻鳞针等十余种针法。第三、间色晕色,补色套色。顾绣采用的种种彩色绣线,多为中间色线,线又极细,“其劈丝细过于发,而针如毫”,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山水人物、虫鱼花鸟的色彩效果,从而充分地表现原画的神韵。

  顾绣是民间绣艺与文人画结合的产物,其“真谛”一是画意,二是绣理,缺一不可。所以从业人员须具备传统的书画修养,她的卓绝是以高素质的艺人和大量的工时为代价的,制约条件很多,所以很难普及。但这种远看为画,近看是绣的艺术品,使它具有了很高的观赏性和室内装饰性。故又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近数十年来,“顾绣”几经兴衰,终于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寻访到了现年近九旬,一直默默地、孜孜不倦地收徒授艺,著有《顾绣针法初探》一书的顾绣传人——戴明教老人,她是近半个世纪顾绣的代表性传承人。现今其弟子也仍在从事顾绣事业,不断创作出精美绝伦的顾绣新作。 “顾绣”受到越来越多的扶持和关注,犹如枯木逢春,日益显露出勃勃的生机。


 

您也许感兴趣
家纺品牌
业界动态
创业指导
经营宝典
个人消费
家纺网   |   切换至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