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和服装业是安徽经济发展的传统支柱产业,在资源转化、吸纳劳动力就业和出口创汇方面,为全省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0年,安徽纺织业和服装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6%,在行业排名中居第四位。“十五”时期,随着全省工业行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纺织等传统支柱产业比重不断下滑,2005年比重降为3.8%,排名第十二位。但总的来说,安徽家纺业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家纺产业总量较小,发展不充分。2006年,安徽有针织品、编织品及其制品生产企业5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1.3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36亿元。而江苏南通市2004年从事家纺业的企业就高达4990个,占全市企业的15.3%。安徽家纺生产企业总体规模偏小,而且技术相对落后,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不高,产品没有特色,目前安徽市场销售的家纺产品大部分货源出自外省。
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落后,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缺乏,产品档次较低、品种单一。技术设备的落后,使得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跟不上市场需求的节拍。家纺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差,低档产品过剩,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却比例偏低,这种畸形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难以对称。另外,大部分家纺产品生产企业管理水平滞后,缺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产品开发机制、技术创新机制、快速反应机制、资本运营机制和员工激励机制。再加之品牌意识淡薄导致的缺乏知名品牌、营销手段落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家纺企业和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人才流失严重,职业经理人才和高级经营人才缺乏。上世纪90年代,在“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的政策引导下,安徽家纺行业的技术劳动力大量向江浙、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流动。如今,江浙、广东等地的家纺行业有相当一部分中高级管理人员是由安徽输送出去的。安徽长期的劳务输出使安徽家纺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短期内难以弥补,已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综合竞争能力不强。家纺行业产业链长,配套性要求较高,适宜集群式发展。从纺织出口现状看,凡纺织品出口强省,均已形成多个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而安徽省尚未形成完整、成熟、配套的纺织品出口加工基地,难以适应高效运转、快速反应、优良服务的国际市场需求。
资讯体系薄弱,产品标准不全。家纺产品的发展日新月异,产品和市场的更新换代节奏越来越快,而设计和资讯却远远跟不上产业的发展。一是原来家纺行业统计的面比较窄,再加之新的统计规范尚未建立,有的新产品尚未建立新的行业标准。二是新兴的家纺企业主要是中、小民营企业,统计意识薄弱,导致各类企业的数量、规模、品种、产量等统计数据难以摸清底数,行业的专业指导效能难以发挥,阻碍了整个家纺行业的发展步伐。
传统的消费观念尚需改变。家纺产品作为一个整体的消费门类,尚未被全社会广大的消费者认识和接受。其内在的文化、艺术、色彩、流行趋势等蕴涵的时尚、保健、美观、生态、环保等功能,都需要媒体和商家的宣传、引导。在中、小城镇和农村,一家人合用一条毛巾的现象还很普遍。这种消费观念的落后和不科学、不卫生的消费方式,对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极为不利。
家纺业是投入少、周期短、成效快的产业,因此“十一五”期间,安徽家纺业应当作为全省东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安徽的崛起中应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