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性价比的误区
顾名思义,性价比是由性和价两个部分组成的,但当前它却被演绎为低价的代名词,并成为价格战的依据。这对于努力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的中国制造业来说,这种误区成了建设中国名牌的障碍,由于价格战的恶果,令世人认为国产货就是便宜货,即低档货,因此实有必要探讨如何走出性价比的误区。
在性价比中,性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价。为什么有那么多老板要买奔驰、宝马?因为比起这些名牌车在市场中的名气,性能等综合指标来着,这个价格值了,所以说性价比中的性才是第一位的,而且这个性是广义的,它不仅包含了品位,性能和服务,还包括了让消费者心理满足带来的谥价,试想一个老板开了一辆便宜车去参加一个重要项目的谈判,会产生什么样的印象?
市场的现状是性价比成了推销的技巧。一些企业由于产品同质化,没有什么其他优势可以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于是只能强调性价比了,通过不断降价和打折,企业利润越来越薄,那么企业如何维持生存?只有进一步降低成本,因此低价往往伴随着低质量,或者是其他方面服务的降格。一度被传得沸沸扬扬的小米手机,其低价的“决窍”是延迟交货期,往往要6个月到10个月才能拿货,更新换代速度很快的手机行业,10个月以后的手机已不是今天这个价了,用现货价和期货价相比,仅仅是个促销的噱头而已。
尽管不同的消费群体会选择不同性价比的商品,但性价比这个选择原则是不会变的,只不过是对性的选择视角不同而已。如德国50岁以上的消费者选择汽车时就不会像老阔那样,重视地位和心理满足,他们最喜欢的是舒服实用的SUV,即运动型多用途汽车,其造型大气,线条粗犷,既有轿车的舒适性又有越野能力的汽车。这样的选择只是基于消费者自身的喜好而已,但价格始终不是第一要素。
性价比的不实宣传往往误导了消费者,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处于不利的地位,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有一个企业的计算机,看来价格低配置高,其实只是个假象,计算机屏幕要占到成本的1/4,该机配置的屏幕档次低,一年就感觉发暗了,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该怎么办?选择一些口碑较好的品牌,尽管好品牌会有谥价,但是它们会保证商品的性能,这也是名牌企业能得到消费者信任的原因,高性能总是和名牌企业联系在一起的。将低价解释为性价比高其实是一种“语言腐败”,这是北大张维迎教授提出来的。所谓语言腐败,就是人们出于一些目的,偷换语言的概念,将语言中一些词汇的含义做一些完全相反的解释”,性价比高不等于低价,也许有人会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实践是拴住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看标榜性价比高的某些中国制造企业业,在世界上得到的评价就一目了然了。
据陶城报报道,“国内参展商认为,中国货物物美价廉,老外占了便宜还卖乖,但是我们跟一些国外采购商聊过以后,发现中国制造在他们眼里,并非物美价廉,而是低价劣质的代名词,有不少采购商根本不想占这个“便宜”“。一位来自印度的采购商告诉我们,他以前也采购中国的瓷砖,因为便宜,但质量总出问题,最后他放弃了中国砖,宁愿花更高的价格,买更好的产品,类似的事例屡见不鲜。
低价不等于性价比高还表现在产品寿命期上。由于价格低,利润薄,不少企业根本没有开发能力,只能模仿抄袭,这样的产品自然生命期短,但是意大利砖就完全不是这样,据陶瓷信息报报道,意大利加德尼亚七款瓷砖进入中国,已销售了10年,但至今仍然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可。产品寿命反映了企业的健康状况,而这是由市场消费者用人民币投票决定的,事实说明就是中国消费者也不认可低价,而是需要真正性价比高的产品。
所谓性价比高就是低价已成为人所皆知的事实,在产业转型升级期,这种观念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不仅在国际上人们不买帐,就是内消费者也越来越不接受这样的忽悠了,只有追求真正的性价比,也就是以价值为前提才是出路。